信息技术如何助力教学小学数学_学习
信息技术如何助力教学 小学 数学
信息技术如何助力教学小学数学?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它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具体化、生活化、简单化、动态化、趣味化、理想化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数学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在多媒体技术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是丰富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如我在教学《时、分、秒》时,设置了这样的故事情境:你的一个好朋友被恐怖分子抓走了,你必须和你所在的学习小组的几个同学一起才能救出你的好友,你们救人的方法就是读出钟面上的时间,每读对一个钟面,就可以清除一个恐怖分子,只有全读对了,就可以扫除全部恐怖分子,救出好友。学生们一听就来兴趣了,都想做救人英雄,并且积极加入活动。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课堂创设情景。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愉悦的课堂情景、求知的课堂情景、成功的课堂情景,适时地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材料给学生多通道的刺激,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数学表象和本质。
用生动、具体的场景再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变主动为客观,变枯燥为生动,引起探索数学世界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就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所学知识相匹配的情境,在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学习数学、探究数学、发现数学、理解数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培养数学思维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勇于创新
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处于萌芽阶段,但他们的好奇性强,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要善待学生好奇、质疑,保护学生的想象力。一是及时给予鼓励,激起创造热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反应,哪怕是不完善的反应,首先给予重视和评价。
对于学生的种种表现和富有创见的想法,应给予表扬和肯定,诱发学生的成功感,使学生爱思维,勤动脑。二是注重活动式教学。在教学中,教师有意安排适合学生的数学游戏,包括模型制作、实践活动等,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掌握知识,发展思维。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善于创新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首先设置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目前我们教师身上仍存在一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开发的问题。在课堂上,有的教师仍习惯于“满堂灌”,学生没有参与和辩论的机会,没有时间思考一些问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发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启发他们创新的积极性和信心,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敢于提出不同的想法。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想以前学过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三角形和这些图形联系,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这时有的学生会想“把一个长方形可以剪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有的学生会想“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等。通过同学们的动脑、动手、讨论,老师巧妙引导,最后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了新知识,从而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营造数学氛围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小组合作,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还是培养学生情感及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现代三大教学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各种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有了全身心参与的机会,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的提高,使得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收集大量信息,得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而从感性材料中提升为理性认识,便于学生对抽象的概念与定理的理解,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如排列与组合是高中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每年高考都有涉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我在简单引入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各小组展开了学习。他们明确分工,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从生活与生产中举出大量的实例,然后再展开讨论与交流。在小组成员激烈的讨论与充分的交流并通过实例验证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大量材料得出结论,从本质上理解了排列与组合的联系与区别。这比教师的直接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尝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学习兴趣倍增。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想象和猜想,对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再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得到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在教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体积公式(都可以用V=Sh)后,我让学生猜想:圆锥体体积公式是否也能用V= Sh呢?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类比、概括、抽象等知识去发现、想象、猜测……
再如:学习2和5的倍数的特征后,让学生研究10的倍数的特征。当然就是整十的数,但是总结末尾的共性“0”就不难发现规律了;再分解质因数时,引导学生研究简便计算4×25,8×125,因为4=2×2,25=5×5,8=2×2×2,125=5×5×5,就不难理解了。有时我们并不求其结果,主要是教给学生想的方法。使他们敢想、会想。
培养数学兴趣
把握教材重点,做好准备工作
课堂最基本的学习手段就在于预习,预习不能够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但是它是最有效的学习手段。为了将知识能够更好的教给学生,老师就必须十分深刻的把握知识的内涵,所以老师要深刻的把握数学教材中的重点,把最基础的东西以简单明了的方式讲出来让学生接受。在做准备的同时还要根据内容的难易,分出等次,对待学习好的接受能力较快的同学应该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对待接受能力不太好的同学又应该布置什么样的作业,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把握知识。
老师要在讲课之前做好教案,让学生从易到难的跟上教案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逐步深入中了解知识,这样会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老师要强调预习的作用,让学生自主预习,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预习,才能在课堂上尽快的跟上老师讲课的速度,而且能够把在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加深印象的解出来,能够使学习非常有效率,教学才能够事半功倍。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开放是在手指上的。”足见操作的重要性。另外心理学实验也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在教学中,适当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直接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探求,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因为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比较肤浅,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
这样的教学,学生学时既学得主动、学得心甘情愿,又能满足他们自我探索的需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增强了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信息技术如何助力教学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