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如何落实好教学目标_学习
小学 数学课如何落实好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课如何落实好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当有效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以知识和技能培养为核心任务,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合理运用情境,为过程与方法的落实搭建平台
人们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表达情感以及体现价值观等方面,都离不开必要的过程和方法,而过程和方法的有效运用则需要借助相应的教学情境来实现。从小学数学教学的角度上讲,学生在面对抽象的符号、难记的概念、陌生的公式时往往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对数学学习形成了一种心理障碍,随着数学学习内容的逐步深入,尚未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学生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的畏惧感。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当运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情境实质上就是过程与方法的一个平台和载体,教师通常都是利用这一平台来落实过程和方法的。不同的情境会使学生经历不同的过程,在相同的情境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每个学生也都会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例如,有些教师经常会把握课堂上的一些机会,并借此让同学针对某个问题说说自己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方法引领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讲出来,换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和审视,从而使学生将整个学习过程中好的方法作为经验积累下来,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和有效的情境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活思维、掌握方法,进而达到提升自身水平的目的。不仅如此,这也是三维目标中对过程与方法加以强调的根本原因之一。
加强课堂上的生生互动,体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交流,不仅能够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轻松活跃,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同时还能让每位同学都获得相应的发展。数学的概念、方法和问题等等,虽然可以由某一个人创造出来,但却必须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接受,这样才能构成真正的数学成分。
换个角度讲,某个人的经验需要与教师和同伴进行交流,进而达到共同建构的目标。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在课堂多为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并尽可能在问题提出的过程中照顾到全体同学。同时教师还应让学生之间多进行讨论,当教师在课堂上讲完一个问题后,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然后由小组成员推选代表对大家探讨的结果进行发言。通过以上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体现出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果要学习有用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要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在教学完相应的知识后,通过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联系日常生活并将数学知识加以运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感知日常生活中由角构成的实物等,是他们初步获得角的感性认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摸一摸、画一画,观察、探索角的特征。
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周围有哪些事物含有角,这样下来学生就加深了对角的认识,就会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又如:学习《米、厘米的认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量一量桌子有多高,学生自己身高有多少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培养他们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现实生活的意识,有效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探索了数学知识的奥秘,从而获得了基础的数学知识,培养了基本的数学技能。
运用激励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激励性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数学有趣、有用和亲切的一面,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因父母溺爱,导致他们怕吃苦,无毅力,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受到赞扬,学习自觉性差。然而,反映在学习上,就是学习懒惰,学不学都无所谓,学不好更加随便,时常不交作业,对数学的学习更是无什么兴趣。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多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 :“信任是最高的奖赏”,教师的信任是对学生价值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又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与激励者。所以教师要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只要深入挖掘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闪光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巧设玄机,激发学习欲望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兴趣,不是在于了解那些显而易见的知识,而是在于了解知识中深藏着的奥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一个知识点,当教师把它放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往往会觉得难以接受或者说难以被牢记,那是因为学生并不理解这个知识点,对它毫无兴趣可言。对于学生来讲,这个知识点只是老师硬要我们记住的一个难以牢记的知识点罢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如果教师直接把公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也许学生会应用这个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但计算过程只是简单的、枯燥的、单一的模仿;再者,这个公式在学生头脑中保持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缺乏理解的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但是,如果学生在教师有意识、有指向性的引导中,亲自动手实践、探索、发现,最后自己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这样的知识才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的学习才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挖掘者,而不是学习的接收者。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学习的快乐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引导学生体验到获得知识,并且运用知识解决了问题,以此获得的一种学习上的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这种力量成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让学生自发地、快乐地、满足地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但是,在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保证把“数学问题”留给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常常会在无意间把数学问题留给自己来处理:当学生接到问题,还没有来得及思考的时候,教师就开始进行问题的提示;当学生终于吸收了教师所解剖的问题,开始复述解剖过程的时候,教师又开始进行一句又一句的重复解剖,无形之中,剥夺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阻碍了学生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更是阻碍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兴趣。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
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课如何落实好教学目标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