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标理念下如何教学_学习
小学 数学新课标理念下如何教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理念下如何教学?新的课程改革给数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了以往学生机械理解、题海战役的学习模式,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猜想能力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让学生每一节课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且能让每个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敢想、会想,敢做、会做,敢说、会说,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应该顺着“学生走”,引导学生注重双边活动,而且问题的设计要以人为本,师生互动,同学之间交流合作,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下面也是笔者很成功的创新示范:引人入胜的火柴问题。
笔者在讲用字母表示数时,采用了小组合作动手拼正方形的创新课,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让同学们取出事先准备好的火柴棒,四人一小组开展合作探讨拼正方形并填充:拼一个正方形用_______根火柴,拼二个相同正方形用_______根火柴,……拼n个相同正方形用______根火柴。当学生拼到四个相同正方形用多少根火柴棒时,就出现了两种答案:12根和13根,同学们就开展了热烈的讨论,笔者马上肯定了两个答案,并表扬部分同学能够用12根火柴棒拼出四个相同的正方形,这就要求同学们在拼正方形时进行分类。
鼓励学生创作,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让课堂更加开放,让我们的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投入到课堂中来
笔者也觉得新课程的数学教学,课堂可以更加开放,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数学体验,从做中探索发现规律,并与同伴交流,交流中更能把他们的思想表达清楚,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课堂中来。
又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教学时,组织了这样的活动:⑴组织一次对称面具制作比赛。用卡片,纸板,甚至三合板来制作。要学生制作对称图案的面具,并进行比赛,参加的学生在笑声中感到创造的乐趣。⑵收集有对称图案的昆虫、动植物的照片,收集民间精美的剪纸,进行展览。⑶开展“我是小小设计师”的活动,让学生设计精美图案,设计想象中的建筑物,但必须用到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知识,这样的过程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变换问题和发展问题的一种思维习惯或心理状态.新课标把“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否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方面,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数学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将学生置于问题研究的气氛中,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就应当把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作为导向,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一个人为了探索知识和认识事物的意识倾向,学生在学习中带有兴趣,才能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是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创设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常常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培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授予—吸收”的简单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授予者,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合适的教学问题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能力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新知识,在“探究”中主动建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通过问题情境,切实让学生感到合作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探究学习是获取新知的有效途径,逐渐养成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以生活经验材料引起有意识注意
学生随时随地都在进行感性知识的积累,但这些积累往往是学生的无意识注意,课堂教学必须选择合适的生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再体验,引起学生的有意识注意,使之直接指向教学内容。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教师可以这样组织材料:先让学生拿出平时熟悉的苹果、篮球、文具盒等物体,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问学生“有什么不同”。学生体验后纷纷指出:有的物体的表面是平的,有的是凹凸不平的;有的是光的,有的是毛的;有的表面比较大,有的表面比较小……;再让学生通过涂不同大小的图形体验平面图形的大小。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体验揭示“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平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以趣味性材料引发主动参与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感兴趣的材料,会使他们产生“新奇”的感觉。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的难点之一是理解“图形可以通过割补变成另外一个图形,可能会是简单的、熟悉的,但面积不变”。教师出示一个七巧板拼成的图形(中间没有分割)问学生:“这个图形漂亮吗?像什么?”学生有的说像小兔,有的说像小狗,有的说像小鹿。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这个图形分割成七巧板中的七种图形,学生感到很好玩。教师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发现这个复杂图形可以分成很多简单图形……我发现这个图形是由5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教师又用动画将这些图形移动拼成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讨论,在这个变化中,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说:“这只小狗变成了正方形,这个复杂的图形变成了简单的正方形,变化以后图形的面积没有变……”通过这些图形的变换,学生由新鲜、惊奇,而后有所发现,有所感悟。
以冲突性材料促使自主探究
连续出现的材料之间的反差和矛盾使学生产生认识和情感上的“冲突”,教师通过呈现冲突性材料使学生进入探究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状态。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导入,教师出示了两组材料:首先用数方格的方法和邻边(长和宽)相乘的方法分别求出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发现结果是一样的;再用同样的两种方法分别求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结果却不一样!(事实上,学生可以确信数方格的结果是正确的,因此平行四边形邻边相乘的结果是错误的。)这时,学生感到很奇怪:同样是邻边相乘,在长方形中是正确的,在平行四边形中却行不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难道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不一样吗?学生思维产生矛盾和冲突,这时教师就可以适时地鼓励学生去想、去找、去探究……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重视在新知识的引入中激发。教学新知识前,可以说明其最明显的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如在教学“分数的产生”时,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知道不能用整数表示,再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学生,也不能用整数表示,就从测量和计算两个方面说明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也可以讲课前设置悬念,如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随便说出一个数,教师作出判断并板书,当大量的数展示的学生眼前时,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以有计划地创设某种情境,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使学生面临某种实际任务,引导学生分析,鼓励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编造数学童话故事,从中提出问题等。
注意在求知时的探索中激发。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表示厌烦和回绝,要善于为学生“铺路搭桥”有时可以提示寻找答案的线索或指定有关资料,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有时需要及时解答的,也要富于启发性,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使其积极思考,多方面探索;有时可以采用“原型启发”,利用某种具体事物,主动探索,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愉快。学生总是抱着坦率的胸怀和好好学习的真诚愿望进学校的,要让每个学生体验脑力劳动的欢乐和取得学习成绩的喜悦,在他们心中激发自豪感,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向全体教师建议:请你们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渴求知识的火花。点燃这一火花的源泉就是劳动中取得成绩的欢乐的劳动者的自豪感。”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善于对学生的创造性劳动作出评价,评价时要科学、客观、公正、及时,不要无原则,同时要予以成功的期待,使孩子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雨露的滋润”。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新课标理念下如何教学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