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情感_学习
在 小学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情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情感?要想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因为情感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起着关键作用,而非智力因素,在培养学生素质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一、挖掘教材,以情孕情
小学数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反映情境美、道德美、人情美的情感信息。如数学本身的抽象美、符号美等都是孕育学生情感的源泉。又如,苏教版第九册中的“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这一实践活动内容,给我们提供了我国人1:3增长变化情况统计图、我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变化情况统计图等,这些丰富的、逐年增长的信息通过对比的形式,不仅使学生对自己的生存空问情况,尤其是环境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还让他们油然而生了保护生存空间,特别是身边环境的意识。教材中那些优美的图画、精心的图表、激情的文字,无不蕴含着情感的要素,只要用心挖掘,定能燃起学生炽热的情感之火,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教师教学应立足于课堂,不断将情感因素渗入进去,这样的活动在数学课堂的开始、中间和结尾处都可以进行,但应注意是在不影响原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课堂渗入策略要讲究艺术性,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好课堂渗入。教师可在数学课的开始时插入一段数学诗词或数学典故,以此创设情境气氛。这种策略学生一般很乐意接受,它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课堂主题学习。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直观教具或借助于多媒体,可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识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三、爱的情感效应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池之水,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我们的教育对象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处于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矛盾的时期,他们的心里尚未成熟,情感十分脆弱,他们心灵的窗户是不会向一个漠不关心他们的,甚至他们感到厌恶的人敞开的。由此可见,一位除了上课(指单纯传授知识、解决疑惑)之外,从不去关心、爱护和研究自己教学对象的教师,即使他们的课讲得再好、教学水平再高,教学效果也难以预测。因此,教师要想在教学上获得成功,除了对教育事业,对所教学科有一种执着的爱以外,还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投资,以自己真挚的爱,增进师生间“以心换心,将心比心”的情感交流,教师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并据此唤起学生对师长的爱,进而将这种爱延伸为对其所教学科的好感,最终从这种好感中培养出对该学科的兴趣,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遵循这一方法,并由此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说明:爱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让数学成为一门生动、活泼的科目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新教材的编排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挖掘绚丽多姿而又深邃含蓄的数学美,给学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总之,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营造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中充满了美,数学是一门生动活泼的学科,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听”会的,而是“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而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经历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教师要注意,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提出;凡能由学生解决的例题,教师不要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教师不要说出。数学课堂不应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老师成为良师益友
教师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就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真正使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教授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学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要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关心学生的喜恶,更要在学习上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良师,更是益友。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1. 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 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
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引导想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笔记本上,用在联欢会、文艺晚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又如综合运用长方体表面积展开图的知识,美术、生产常识等知识,引导学生设计制作多种多样、经济美观实用的长方体形状包装纸盒,将所学知识变成“产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重视实验操作,培养思维能力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首先要根据他们的思维能力特点,凭借实物、模型、实验操作等,对学生进行理性的抽象概括、推理判断。学具操作是一种外部的物质活动,其特殊性在于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小学生借助于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在推进学生思维内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重视实验操作。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为了使学生能验证“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结论时,让学生自制了圆柱、圆锥的容器。学生制作的容器有等底等高的、不等底不等高的、等底不等高的、等高不等底的,然后让他们分组实验,通过实践来完成。学生用圆锥容器装满沙子,分别倒入相应的圆柱内,看看几次才能装满,由于存在多种情况,每个小组都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用圆锥容器装满沙子倒在等底等高圆柱容器里,三次即可倒满;用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容器装满沙子倒在圆柱容器内,一两次可以倒满或四五次可以倒满,得不到原结论。学生通过试验、比较、分析得出是由于“等底等高”这个关键条件所引起的变化。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调动了各种感官,又提高了认识能力。同时,在愉快的情境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思维能力
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学可发展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思维的深度,是发现辨别事物本质的能力。数学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洞察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善于挖掘隐含的条件与发现新的有价值的知识,能迅速确定解题策略和组合成各种有效的解题方法。因此,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手段。
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让学生判断两个质数的和一定是偶数,两个质数的积是合数时,学生判断靠猜想,于是,我引导了学生从“整除——因数、倍数——质数——合数”这样的知识体系去思考,学生积极地探究,从而得到了正确的结论:两个质数的和可以是奇数,也可以是偶数。两个质数的积,除了1和本身两个因数外,必然还有这两个质数,所以得到的积一定是合数。这样的思考过程是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演绎出来的结论,能把认知引向概括,特别是高年级,更要侧重于培养学生整理和归纳本单元知识要点能力,形成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情感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