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_学习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在数学文化的背景下学习,能吸引学生自主性地参与学习活动,促使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在大部分学生眼里,数学知识是枯燥、乏味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改变这一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古今中外有着悠久灿烂的数学文化,出现过祖冲之、阿基米德、高斯、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大师,我们有责任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使数学课堂成为一个审美的、情趣的、智慧的课堂,让学生在充满浓浓文化味的课堂中逐渐爱上数学。
例如,学到圆周率时,如果只是考虑到教给学生计算的本领,那么告诉他们圆周率是3.14便行。然而那样的数学课堂失去了童真和趣味,失去了数学文化的韵意。因此我们向学生展现圆周率在数学史上走过的艰辛历程,显示圆周率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要为学生对未来圆周率的发展留下畅想的空间。
展现知识过程,渗透科学教育
知识形成过程是指数学知识的发现理解过程,数学知识的形成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因此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的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精神等一些数学文化的精髓都依附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介绍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家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向学生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的过程中,看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本身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数学发展的原动力,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要先找出一两名学生解答,用已有的知识又无法解答的问题,创设认识上的“冲突”,激发求知欲望。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先通过口算得到如下等式:6÷3=2;60÷30=2;600÷300=2;6000÷3000=2然后提问:这4道题的被除数和除数都不同,为什么除得的商都是2?这时,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进入新课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在新授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不断设置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冲突”。如教学“小数除以小数”出示例题后,引导学生与小数除以整数的小数除法比较,找出不同的地方<除数是小数>,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怎样使除数转化为整数?去掉除数的小数点后,要使商不变,被除法应该怎样?在学生掌握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法则的基础上,结合新的例题再讨论: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的小数位数少时怎么办?整数除以整数,被除数又小于除数的除法怎么算?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探求新知,保持积极主动地学习状态。
让学生参与获取新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借助教材亲自去探究,主动地发现和认识新的知识。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可先让学生分别写出1-12各个数的因数:1的因数有{1 }2的因数有{1、2 }……
12的因数有{1、2、3、4、6、12}让学生根据上述各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把它们分成三部分:①有一个因数的数:1;②有两个因数的数:2、3、5、7、11;③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数的数:4、6、8、9、10、11、12. 接着引导学生研究各部分数的因数的特征:①2、3、5、7、11这几个数只有两个因数,其中的一个因数都是1,另一个就是那个数的本身,从而概括出质数的概念;②4、6、8、9、10、12,这几个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数,除了1和它们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别的因数,从而概括合数的意义;③1只有一个因数。告诉学生,人们规定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然后启发学生从自然数有无限个,推导出质数和合数也有无限个,得到:自然数:自然数的单位1质数合数最后出示一组数,让学生判别哪些是质数并说明其理由。由于学生参加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对所学知识就理解得深,记得牢,会运用,甚至可以终生不忘。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一)定期组织学生出数学墙报。数学墙报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简单易行,便于开展。内容有:古代数学问题、动脑筋、习题巧解、数学灯谜及介绍我国一些数学家的小故事等等。在举办数学墙报的过程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增长了才干,是学生特别喜爱和乐于参加的一项活动。
(二)定期组织数学竞赛和数学智力竞赛晚会。事先由教师和学生准备好活动内容,邀请校长和家长做评委。取得优胜的同学在家长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数学才能,产生一种强烈的成功感和荣誉感,使他们暗下决心要加倍努力学习数学。没有取得优胜的同学,会积极准备,力争下次取得优胜。
(三)组织数学实践活动。小学数学实践主要有实地测量和社会调查。例如,在学习圆周率之前,我先带领学生在室外测量自行车轮,根据测量数据,让学生找出车轮直径和周长之间的关系。由于事先进行了实地测量,课堂上学生很快地掌握了该节的内容。由于这些题都是学生身边的事,感觉特别亲切,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争先恐后编题、做题,大大提高了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课堂表演,培养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在活动中产生思想,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以动脑思想的机会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中除了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外,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思维,增长学生知识。有时适当设计一些表演,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例如:我教“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专门请一些学生扮演数字和小数点,然后让扮小数点的学生根据我出示的小数在数字中进行移动。整个表演过程,学生情绪高涨,笑声叠起,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应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教师问:“同学们喜欢小鸟吗?”(喜欢)请看:“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学生失望地说:没有)教师把握时机地说:“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捉来了,让同学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紧接着教师打开屏幕画面,把画有“在树上有5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动态画面)展示给同学,让学生观看。
在学生心情愉悦之际,教师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画面,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画面的意思,学生自然而然地把问题解决了。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其次,利用身边的数学创设情景。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那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接着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或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
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圆的有关知识,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心情进入到新课的学习,由于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有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