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利用信息技术_学习
如何在数学教学利用信息技术
如何在数学教学利用信息技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克服课堂教学难点,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容量,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发展。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小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儿童是个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其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它能激发学生由已知探索未知,是进行深入思维活动的重要动力。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追求新知,发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是智力发展的基础。然而,兴趣和动机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使用适当的电教手段,创设新奇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知识形成过程
随着新课程颁布实施,现行教材在教学内容呈现上,图文并茂,生动有趣,重视儿童的兴趣、特点,但这些信息资源编入教材中,只能以静态的画面,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弄清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而多媒体课件用动态演示,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不仅能活现教材内容,而且能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采用化静为动策略,将抽象的知识以动画的形式再现出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重破点
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是否能巧妙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内容中,有一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思维障碍,若用常规的教学手段教学,不易向学生表述清楚。而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它无疑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在课堂学习中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活动中,应该为学生创设更多的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给出不同的动画、网络,学生通过网络系统除了独立进行自己的思考学习外,还要参加小组讨论,交流意见,相互协作,共同研究和解决问题。达到了拓宽学生思路,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效果。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用心关爱,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提到关爱学生,其实每位教师都并不陌生,甚至还总是感觉自己时刻在关爱着学生,但是你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你的关爱学生能感受到吗?你所谓的关爱学生能接受吗?实际教学中,好多老师整天把“爱”字挂在嘴边,说自己有多爱学生,但从他的口中却总是能听到无休止的抱怨、无情的蛮骂,甚至是挖苦和嘲笑,试想:这种虚伪的爱,你愿意接受吗?笔者认为爱学生首先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教育工作、避免教育盲点以及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其次,爱学生就要关怀体贴学生,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再次,爱学生就要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主要指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位置,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就是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就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特别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更应该用心关爱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只有如此,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消除对数学的恐惧感,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
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陈旧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一本书、一支粉笔、一本教案,填鸭式、灌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如今的教学需求。数学知识本就抽象,逻辑性强,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无趣,所以,只有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是这样做的:课堂由原来的教师讲,学生练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变为预习检测、认知目标、小组活动、随堂测试、总结交流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模式。每节课后,笔者总会给学生布置新课的预习任务
让学生提前解决新课中需要理解的概念,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上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接着出示整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课堂学习,接着把整节课需要探索的问题分到各个小组内进行自主探讨,交流分享,对整节课的学习效果可以用随堂测来对学生进行一个系统的了解,最后返回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对照自己的学习情况,交流分享自己的收获。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完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整节课的导演,其主要任就是做好活动的组织,整节课让学生自主探索,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全员参与,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同时,在课堂活动中,笔者特意加入小组互助测评环节,即对各小组成员各个环节完成的情况分值量化,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一、创设良好的开端,引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新课开得好就可以使学生精力集中,学好知识。针对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我个人认为可用以下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1.制造悬念导入。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2.实物演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性经验。因此,新课的导入可利用实物演示,变抽象概念为具体的实物。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拿出模型,让学生观察六个面面积的计算,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面的教学扫除了障碍。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发问:“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教师说:“同学们,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有几岁,就过了几个生日?可是小明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三、语言艺术、增强兴趣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课堂语言无疑须具备科学、简洁、规范、准确的特点,可这仅仅是语言表达的底线。长期沉浸于这样的课堂,学生不免会感觉单调、乏味,缺乏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所以,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还要追求语言的艺术化。
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和抽象性较强,更需要教师能以精湛的语言艺术,并赋以优美恰当的表情、动作、手势、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艺术氛围,使他们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重视实验操作,培养思维能力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首先要根据他们的思维能力特点,凭借实物、模型、实验操作等,对学生进行理性的抽象概括、推理判断。学具操作是一种外部的物质活动,其特殊性在于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小学生借助于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在推进学生思维内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重视实验操作。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为了使学生能验证“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结论时,让学生自制了圆柱、圆锥的容器。学生制作的容器有等底等高的、不等底不等高的、等底不等高的、等高不等底的,然后让他们分组实验,通过实践来完成。学生用圆锥容器装满沙子,分别倒入相应的圆柱内,看看几次才能装满,由于存在多种情况,每个小组都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用圆锥容器装满沙子倒在等底等高圆柱容器里,三次即可倒满;用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容器装满沙子倒在圆柱容器内,一两次可以倒满或四五次可以倒满,得不到原结论。学生通过试验、比较、分析得出是由于“等底等高”这个关键条件所引起的变化。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调动了各种感官,又提高了认识能力。同时,在愉快的情境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思维能力
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学可发展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思维的深度,是发现辨别事物本质的能力。数学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洞察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善于挖掘隐含的条件与发现新的有价值的知识,能迅速确定解题策略和组合成各种有效的解题方法。因此,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手段。
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让学生判断两个质数的和一定是偶数,两个质数的积是合数时,学生判断靠猜想,于是,我引导了学生从“整除——因数、倍数——质数——合数”这样的知识体系去思考,学生积极地探究,从而得到了正确的结论:两个质数的和可以是奇数,也可以是偶数。两个质数的积,除了1和本身两个因数外,必然还有这两个质数,所以得到的积一定是合数。这样的思考过程是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演绎出来的结论,能把认知引向概括,特别是高年级,更要侧重于培养学生整理和归纳本单元知识要点能力,形成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在数学教学利用信息技术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