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如何设定_学习
小学 数学教学目标如何设定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如何设定?一节课如何设定目标才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师都应该关注的。现就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谈谈目前我们在进行课时目标设定时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原因,重点提出设定课时目标的有效路径。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设定目标关注学生实际
在目标设定时,不能简单依据课程标准来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还有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特别是有些量化的标准一定要通过实际的了解才能给出具体要求。例如,在设定“9加几”的教学目标时,要求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只是凭借经验以及课程标准给出的数据还是不够的,还有必要做一个前测:通过一组算式采取计算和问答的形式,了解班级有多少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并且明白其中的道理;多少学生会做不理解;多少学生根本就不会做;等等。在此基础之上再确定目标,会更切合实际,更容易达到目标。
设定目标关注教育内涵
深刻了解课程目标是设定好每一课时目标的基础。课程标准从三个大的方面描述了课程目标,并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对课程目标必须要有深刻的理解。例如,课程目标指出“教学中让学生能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那我们在设定目标时就应该考虑课时教学中有没有蕴含可以挖掘数学经验的材料。例如在设定“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目标时,就应该有帮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这一条。
设定目标关注核心概念
设定课时目标时要考虑课程标准列出来的十大核心概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能力等。数学知识都是从属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在设定目标时,我们就要考虑这些内容和十大核心概念到底有什么关系,在设定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这些核心概念。例如,设定“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关注“空间观念”的建立;设定“单式统计表”的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关注“数据分析观念”的建立;设定“11~20各数的认识”的课时目标时,一定要关注“数感”;等等。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1.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想提高数学课堂质量,必须要更新教师观念,改变教学思想,采取新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改变过去那种“先教后学”的落后的教学方法,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预习、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讲新课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先通读教材,尽量做到学生自能懂得的、学会的内容,就应该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而对于那些不易理解的问题,让学生在书中点、划、批注。从而在新教材实施时,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带着问题听课、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疑难问题,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为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上课是每个老师的职责,但是上一堂好课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只有感兴趣才能乐学主动的去学。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过程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主观上愿意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谈话方式激趣、游戏方式激趣、儿歌激趣……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考虑题目的趣味性,如我在讲“时间的认识”时,我采用了1分钟学生能踢几个毽子,能写几个字等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顺利地完成本节课堂教学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树立信心。对于学生来说树立自信心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确定的教学要求的提出,不仅要依据教材,更要依据学生自身的情况,一定要做到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从自我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都有一种达标感,都相信自己在进步。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一、联系实际,唤起兴趣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生产和科研的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既能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又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巧妙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合理组织学习内容,化抽象为具体,消除知识的陌生、抽象、枯燥的印象,产生深厚的兴趣。学习“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先问房屋的人字梁是什么形状的,再问为什么不设计成四边形、五边形或其他形状呢,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最后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随后同学们举出一些生活中常用到三角形稳定性的知识的实例,课堂上欢声笑语,激发了学生学习三角形知识的兴趣。
二、精心设问,引发兴趣
“思维总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数学课上精心设问十分重要。提问的启发性、适时性、针对性会使问题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同时也会把问题引向高潮,思维推向更好。学习方程时提问“鸡兔同笼,有头36个,脚100只,问鸡、兔各多少只?”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兴趣,学生表露对答案的渴望,这时再指出:只要好好学习方程的内容很容易解决。学习“全等三角形边角边判定”时提问“如何测得湖泊两侧的距离?”学生为了找出方法积极思维,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很有兴趣。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时,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采用生动富有感染力的问题、精心设计疑问,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直观操作,提高兴趣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静态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直观的探索对象,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把硬纸板上的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顶点和一条边依次重合地拼在一块刚好是平角180°,自然得出三角形内角的和为180°。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时,自己准备小木棒拼三角形,有的三根木棒拼成了三角形,有的三根木棒不能拼成三角形。学生就较易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直观的操作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1.动手,培养探索思维。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指人类的知识成果转化为个体认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弄一弄,促使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从而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让他们尽可能地感受获取成功的愉悦,产生不断探求的动力。
2.求活,培养求异思维.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表现在解题时达到“熟中生巧,巧中生窍”。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必须让学生灵活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从多方面去分析研究,找出问题的实质,这可从两方面下功夫。
3.质疑,培养想象思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人的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寻找新的解题方法,往往会出现“柳暗花明”的现象。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如何设定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