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达成_学习
如何 小学 数学教学目标达成
如何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达成?所谓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师为贯彻和落实教育目的,完成具体的数学学科课堂任务所预设的一些具体的教学要求。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1.使用教材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定。《新课程标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编写的,它体现了学科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学和培养学生学科素质的主要依据,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性。而就教材而言,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理解。从狭义上来讲,教材是指根据一定学科的教学任务而编造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即教科书;而从广义上来讲,它又是指教师用来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可利用的教学材料。教师作为学生们学习的指导者,就应该在深钻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过程中,找准课程标准、教材与学生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而从钻研到实践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发现、创造的过程。若在钻研和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就需要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
2.使用教材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面对的学生各有特色,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而定,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核心。尽管在新一轮的课改中,要求一纲多本,也就是教材要具有多样性,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要求。但即使这样,也不可能编排出一套适应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的教材。笔者认为,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感受、理解、把握、创造、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
3.使用教材要根据教学情境而定。教学情境是指课堂上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所组成的氛围。教学课前的设计只是对教学现实的预计、构想,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在教学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许多事件、问题、情境。此时,教师若不根据教学情境而灵活处理教材,而还是按原计划教学,这就属于传统式教学了。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教师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而不再是控制者。当教学情境发生偏差时,应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的前提下灵活调整。要用巧妙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向教材意图靠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当学生的身心状态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的学习效果最好。好课应当是越教问题越多,问题越多,探究的内容也越多,学生的思路就越开阔。让学生思考、讨论、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根据教学情境灵活处理教材以外,还应该注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一、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方式单一,往往采用“灌输式”教育。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把教师教的东西都掌握了,就会取得好成绩,达到教育的目的。殊不知,这种传统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大都是“书呆子”,所学的知识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多进行理论和现实的联系,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及时把握和捕捉启发的时机,对学生的答问情况以及教师讲解中的疏漏情况等,能机敏而及时地进行调节,化平淡为新奇,化消极为积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机应变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可保证教学的和谐进行。同时,利用中学生心理“好奇”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出发点。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
在教学中,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由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识的应用,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充满着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因而,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生认数和记数时,我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题:小兔子的好朋友给他过生日,小熊住在森林深处,一大早就赶来了。他带了2桶最好的蜂蜜送给小兔子。看,隔老远,他就喊起来了,“小兔,小兔,快开门,你看我给你送什么来了?”小兔子早就闻到蜂蜜的甜味了,她赶忙迎出来,“谢谢、谢谢,快屋里坐吧!”不一会儿,小花猫也来了,送给小兔5个苹果,小猴也赶来了,他从果园里摘了4只桃给她。小鸡也赶来了,但她什么也没送,还偷吃了3个苹果,小兔子不高兴了,请小朋友们算算看,小兔共收了多少水果?最后还有几个苹果?学生们听完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很快他们就列出了算式,算出了结果:5+4=9 5-3=2。后来,我又鼓励学生用编小故事的方法,利用书上的图片编故事,学习算术,学生们学得兴高采烈,主动积极。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低年级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叙的去讲,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经验证明:要妥善地把他们喜欢做游戏的兴趣迁移到课堂上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中,我设计了“小熊卖文具”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做小熊,大家当顾客,到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游戏行列,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这时我为商店里的东西标上明确的价格,看着价格单上的价钱就能买到自己想买的东西,这样在快乐的游戏过程中学会了简单的元、角、分换算。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来培养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可是他们好动、好奇心强,对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根据条件,因地制宜的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尤其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这一优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更有利于教学。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只需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这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就可以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
数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一)展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分清主次地位,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积极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够正确认识其自身所扮演的角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以便更好地提升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往往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疲惫感,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一个知识点“掰开了揉碎了”再传授给学生,片面地认为这种方式能够快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熟不知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会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都不愿自己独立思考,而是等待着教师来解答,这会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如可以运用一些先进的教学辅助攻速,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三)选取新颖有趣、符合数学实际的教学内容
数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思维性,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容易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但其实数学知识与我们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身边的生活实践,选取一些较为新颖有趣的数学素材,将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如此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达成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