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怎样训练_学习
数学教学中怎样训练
数学教学中怎样训练?新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一、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中不再主要承担传授者角色,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更多关心学生是“怎么知道的”,而不仅仅关心学生“知道了吗”;关心学生“会学”,而不仅仅关心学生“学会”。从关注学生知识量的积累向学生学习态度与方法的进步转变;从强调数学知识的再现向数学思想方法掌握的转变。实现数学教学从经验性知识向方法性智能传授的转变。只有把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身上转变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习真正使学生为自己负责地、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现代数学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也是在教师科学的指导下,提高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必须依靠教师用心地培养。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这节课我想学到什么?”,培养学生的自定目标,在教师引导和长期训练下,学生的能力会逐渐形成。其二,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培养自学意识,教师在指导学生看书时,帮助学生养成边看、边想、边画的自学能力,同时要提出要求,及时点拨。第三,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能意识,让每个同学都可以自由发表见解,相互启迪,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又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得到强化,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第四,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内容后,想一想还有不同的想法吗?还要进行一题多解和猜想假设的训练,不仅使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加强,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也必须是开放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首先,开放教学的内容。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程度的内容,教学时根据学生实际,尽可能多的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同时要善于重组教学内容,随机应变,创新激情。第二,开放教学方法。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大胆地想。创造性地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变传统的“讲学练”为“学讲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尝试,在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去解决问题。第三,开放的组织形式。要打破旧观念的束缚,根据学情灵活地安排学生的就坐形式,便于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沟通信息,合作学习,允许学生离开座位进行自由研讨。
四、实施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目标上,要从单一的认知目标向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相结合变化,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在教学结构上,从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格局向学生自主探索和多向交流变化。要以问题为中心,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互动交往的新局面。
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方法
一、精心做好课前准备,设计好数学教案
往往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认真进行准备,在课堂上虎头蛇尾,实际效果不好,到头来事倍功半。所以,在课前教师要做到精心的进行教学准备,认真钻研好教材,掌握好本堂课的重难点。特别是有的教师不喜欢在课前备课,到了课堂上就凭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效果不理想,还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还有什么效率可言呢?可见课前做好准备,课堂上才能应用自如。还要在课前进行认真的统筹规划,在教学中分清重难点。
二、精心做好课前复习和教学内容导入
在课学教学之前,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复习。课前复习有利于为学习新的知识打好铺垫,正如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见课前温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可用抽查式提高复习情况,再进行正课的教学。教学内容的导入是一堂课的门户,教师必须要把握好这个环节。好的导入新课法能使学生提高整堂课的激情,使这堂课有了成功的开始。导入的方法大致有开门见山式、悬念式、故事式、直观教具式等导入法。针对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导入新课讲求新颖性和实用性。
三、精心设计好数学课堂中的提问
一是语言要有准确性。让学生听起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以教学内容相符,不能含糊不清,达不到提问的目的。二是要循序渐进。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不能用跨越式的方法,要有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不能先问结果后来讲过程,把顺序是非颠倒;要由表及里、由先到后、由易到难。三是提高内容要有启发性。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问题要对学生的学习有启发性,发掘出学生对更深层的问题的思考,对学生理解课堂知识有启发性帮助的意义。四是提问的问题要有新颖性。不能用一种方式提问多个问题,要从新的视角提出新的观点,从科学性、趣味性出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精心设计好数学课堂中的例题
作为教师,不能局限于书本的例题,应该适当地设计出一些例题给学生讲解,供学生学习。设计例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典型性。教师出的例题要有典型性,充分体现出它的示范作用。二是实用性。指的是教师所设计的知识必须结合实际,不能设计出一些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例题来。要与课堂内容相结合起来,体现出知识的共性。三是设计的例子要有科学性。指的是教师在设计时要遵循科学和原则,让学生易于理解和学习。四是新颖性。指的是教师在设计例子时要有创新精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充分体现出新颖性。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数学教学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现实。如教《钟表的认识》一节,可以课件创设情境:画面1:电影院门口《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海报场景。画外音:星期六的晚上6时整,电影院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小明可高兴了,因为晚上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画面2:小明在家的情景。客厅墙上的时间指向了5时57分。师:小明看了看时间,会对妈妈说什么呢?生1:妈妈,快到7点了,电影就要开始了。生2:妈妈快点吧,来不及了!生3:妈妈,快到7点了。画面3:到了电影院门口,小明抬头看了看钟楼(钟面显示7时零3分)。
师:小明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生4:妈妈,电影已经开始了。生5:都过6点了,都怪您!做事慢慢吞吞的。生6:妈妈,我们迟到了,不能进场了。教师解释说:“还能进场,只是开头精彩的部分已经看不到了。”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做事情要遵守时间的教育。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得出:“快到6时”和“刚过6时”可以说成“大约6时”。这个很生活化的情境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这里教师既没有“告诉”也没有引导,学生已经自觉地对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进行观察,认识到“大约7时”就是很接近7时,知识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中生成。学生处于“我要学”的积极心理状态之下。
巧设问题,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他们学习兴趣的起点。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到好奇,这是引导他们产生疑问进而热爱学习的大好时机。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多创设这样的环境。课堂上可常设置一些疑问,诸如“你能根据9+几的方法计算8+几吗?”“你知道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的吗?”等等。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提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其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可先安排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
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可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僻蹊径。而当他们想出“绳测”方法时,再一次设疑,将白色小球系在绳子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这一问题又一次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的规律。层层设疑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为了扫清同学们在学习过程的障碍,在新课刚开始的时候,我让学生两个人一组,自愿结合,通过演示“相遇、相距、相向、同时”使学生对这四个词的意思加深了理解,轻松的接受了本节课的有关内容。再如,我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课时,为了很自然的引出分数的作用,我开始用情境引入法,先出示四个图片,然后开始进行讲故事:猪妈妈烧好了四个饼,平均分给两头小猪,问每头小猪分到几个饼?(学生用手指表示2个),又来了2头小猪,把四个饼平均分给了4头小猪,每头小猪分几个饼?(学生用手指表示1个)。今天猪妈妈只烧了一个饼,就来了两头小猪,要平均分给2头小猪,每头小猪分到几个饼?(半个)不能用手指表示了,也不能用学过的数字表示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数――分数。分数是在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不是整数的数,通过这个实例,学生很自然了解了分数,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学习了新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富有儿童情趣的童话中,感受数学的美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的数学故事令人终生难忘,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寓知识于故事之中,不仅吸引学生,也符合学生形象记忆的特点。打开实验教材,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美丽的童话内容,如一年级上册的第6、7页小兔盖房子,第14、15页野生动物园,一年级下册第20页热闹的小河边,第41页小熊的一家,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情境,而在这里也包含了许多奇妙的数学知识,需要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
在欣赏这些有趣、美丽的画面的同时,我鼓励学生去创作画,从画中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一年级下学期讲过“找规律”这一单元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画画的任务,要求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画出一幅画,要体现出有规律的美,并且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第二天,我发现学生的能力真的是不可低估,《金色的秋天》中向日葵在阳光下有规律地昂首而立,《丰收的果园》中一棵棵苹果树、梨树像哨兵似的排列着,河里的小鱼俏皮地吐着水泡也是那么的有规律……这些都证明孩子已经有了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已经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在动手动脑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利用数学学具进行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感知学习内容,动中促思,玩中长知,乐中成材,使学习内容在有趣的实验中牢牢记住。一年级下册第27页“图形的拼组”中就有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或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做出一个风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又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惊奇地发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数学教学中怎样训练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