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里渗透思维

如何在数学教学里渗透思维?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越来越聪明,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双基教学。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是理性的科学,是理性思维的范例
 

我听说,有些小学生把数学看成是背公式的学科,这完全是误解。固然,学习数学过程中记忆是必要的,有时还要记得熟,不假思索就能说出来,例如乘法的九九表等等。但数学是理性思维的科学,有严格逻辑结构的科学,对其中的每一项内容,应该不仅仅是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最简单的公式,都有它的来源,矩形面积等于两个边长之积,就是从测面积的经验中得出来的。
 

有了这个经验事实做基础,然后就可以证明许多东西,所以可以论证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等图形面积的公式。“勾三、股四、弦五”是勾股定理的~个特例,这样重要的定理一定要加以证明,它也可以利用计算面积得出(我国古代的证明比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中的证明简单得多)。数学是不满足于个别事物和现象的。又如说/2是无理数,开方许多步仍然没有完,没有出现循环的情况还不能说明问题,因为这许多步仍然是有限步,这件事作了严格的证明才能成立。论证的过程,也就是进一步理解的过程,揭示内在联系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提高数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只有懂了,才能记得牢固,即使忘了,也会自己推导出来。

数学是极富创造性的科学
 

数学的最原始对象自然数就是人类思维的创造,现实世界只有三头牛、四匹马等等,数字三、四就是从此抽象出来的。点和直线也是如此。整个数学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的创造过程。例如从自然数到整数、到有理数、无理数以及虚数都有重大的创造。
 

恩格斯曾说过数学是研究思想事物的科学,这是很有见地的,因为它不像别的科学有特定的具体的物质对象,如分子、原子、地球、太阳、细胞等等。对于思想事物,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发展出新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当然这种发展也是不断地从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吸取营养而得到的。希腊学者研究天文学,创建了球面三角。牛顿的微积分研究是和力学的研究平行进行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语言要生动、形象,并将死板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化,甚至幽默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并接受新的知识。课堂上语言要生动,而且应配合和谐的形体语言,形体语言是一种最原始的语言,也是一种最为生动吸引人的语言,它能将许多抽象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并且收到较好的效果。
 

课堂上教师要充满激情,并使学生与你一起参与进来,达到一种共鸣,而激情来自于教师自身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榜样,应乐于献身教育事业,把培养人才作为神圣的职责并把爱护学生的真挚情感融入其中。
 

对学生充满爱心、无私心,既不偏重优生,也不歧视后进生,而是多鼓励关心后进生,正如高尔基所说:“爱孩子是母亲的事,可是善于教育他们,这是国家的一桩大事,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教师应从点滴做起,关心爱护学生,使师生之间形成真正的情感融合,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反应,即产生“乐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课堂要充满活跃、民主激励的气氛。在讲解数学问题时允许别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自己的不同解法并让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如果学生的方法较好,则一定要给予充分肯定,并加以表扬和鼓励。课后多进行师生交流,增进师生间的信任度。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

倡导探索精神,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精神世界有一种强烈的需求――自己是探索者,发现者。”教师应不断扶植和加深学生成为探索者、发现者的愿望,并创造条件使其愿望得以实现。在教学中,要尽量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耳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留足时间,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计算、推理、想象等去发现规律,学习知识。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如,在进行三角函数这一章教学时,涉及三角公式应用之一是证明三角恒等式,在一例题中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要求用多种方法证明,结果发现有不少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动脑,全班共想出了7种不同的解法;我就找了7个同学分别到黑板上去板演,然后,适时地做一归纳、总结,并指出在证题时常用的证明方法。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三角函数式的证明方法,而且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对学生今后的自我发展必将产生有益的影响。

归纳提高,使学生获得参与指导
 

良好的参与兴趣固然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而,兴趣只是学习的动力,要使这种动力持久,关键还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参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解决“手头”问题,还必须让他们在这种过程中,领会教材所蕴含着的数学思想、观念、方法等。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条件的同时,加强参与方法的指导
 

这样,学生带着老师给他们制造的一个个认知冲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新的知识,技能,而且扩展了认知结构,发展了思维。
 

营造的数学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据理力争,大胆阐明自己的观点,尽情品味激情的课堂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并且会各据其理,互不相让。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鼓励学生大胆阐明自己的观点,做到问题不辩不明,道理不说不清,再从中发现学生因为思维撞击而迸发出来的智慧火花,然后引导或纠正学生的思维方向,促进学生主动、认真地梳理自己的思路,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在教完“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出示算式:(1)40÷20=(40+40)÷(20+20) (2)60÷30=(60+30)÷(30+30),让学生判断对错。学生随即展开激烈的争论,有的说两个算式都错,因为它们都是同时增加,而不是同时扩大或缩小。
 

有的说第一个算式对,因为40+40=40×2,20+20=20×2,也就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2倍,商不变;第二个算式是错的,因为60+30=60×1.5,30+30=30×2,被除数和除数并不是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而是同时加上相同的数。通过这样的争辩,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对这两道题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商不变性质”的深刻理解,整个课堂也都充满了灵性,涌动着激情。
 

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交流中参与,达到知识、能力同步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跟着教师设计的意图去探索的“操作工”,而是自主的探究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设法根据教学内容并联系实际创设种种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摸一摸、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剪一剪教师发给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然后,再从几个不同的图形中判断哪几个是长方形,哪几个是正方形。最后,总结发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样,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本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也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在数学教学里渗透思维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

  • 【全国好老师】严选全国好老师

    高学历高能力老师执教,各地经验教师,专业扎实,严控教学质量;

  • 学霸君1对1】中小学在线1对1辅导

    24h轻松上课,打破时间地域限制,针对性教学,孩子学习更专注;

  • 学习新场景】智能教学模式+大数据分析

    1对1个性化学习方案量身定制,课堂随时旁听,全面了解学习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