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在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今天,朴新小编就带来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 故意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
 

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数学的严谨性。受数学严谨性的影响,我们在备课和讲课时都尽量使自己做到“滴水不漏”。这样会有助于我们顺利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有利于我们顺利的将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可是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其实在课堂上有时可以故意留点疑问,布设陷井,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就是要告诉学生对既有的学说和权威的、流行的解释,不是简单的接受与信奉,而是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有质疑进而求异,才能另辟蹊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
 

二、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问题
 

作为教师,应当积极创设各种主动发现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体验数学,发现数学问题。尤其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数学实验已日渐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更加生动的投入课堂。“在做中求学”,在数学体验中寻求发现,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创新,可以让学生尝到发现的乐趣,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

三、 编制“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开放题近年来在各地区乃至全国的教育界受到了普遍的重视。仔细阅读这几年中考数学试卷,我们不难发现数学试题的开放性题目也越来越多。因为,与具有正确解答,甚至正确解题方法的传统问题相比,开放题显然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必须包括开放新的问题。所谓的“开放题”就是条件不充分或结论不确定的非常规题。他可能是问题开放,也可能是条件开放,还可以综合开放。通过这种有意识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模仿变更命题的条件、变更命题的结论来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教学中,笔者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心理特点,运用新颖有趣的故事,成功地把他们吸引到了教学情境中来,使之兴趣盎然,并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求之中,从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便用猪八戒分桃子的故事来加以引申:一天,猪八戒到花果山去看望大师兄孙悟空,可巧悟空不在,猪八戒便让20只猴子去摘桃子来吃。20只猴子摘来130个桃子后,为了便于分配,猪八戒用除法算式130÷20=13÷2=6(个)……1(个)来计算,然后,他对猴子们说:“你们每人吃6个,我是叔叔,所以只吃余下的这一个。”猴子们都非常高兴地拿着桃走了,猪八戒吃了个饱,然后就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悟空回来后说:“孩子们,你们都上当了,你们的八戒叔叔不止吃了一个桃子。”猴子们听了都抓着脑袋吱吱乱叫起来,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小猴子吗?算算八戒叔叔究竟吃了几个桃子?原因是什么呢?这样就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并找出了原因。
 

巧妙质疑,发展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灵活新颖的方法设疑,使学生一开始就有疑而问。由于孩子天性好奇,他们一旦对事物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思考,从而提出质疑,并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我们要倡导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但设疑要做到有目的可循,而不能盲目地问,要把学生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此外,问题要深浅适度,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这样他们才敢大胆猜想、推理,从而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进入到新知的探求中。
 

重视操作,调动兴趣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教学内容,事先设计好教学方案,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操作,使他们主动地去探索、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知识”时,为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分数概念,教师可在强调“平均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并拿出折好的纸片正反都看一看、摸一摸,以感知这两份大小,形成表象思维,进而把纸片平均分成4份、8份等。就这样简单地折、看、摸,使学生对“平均分”加深了认识,并形成了正确、完整的分数概念,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即分数是测量和平均分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有了一个粗浅的了解。引导学生实际操作是用多种器官进行学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他们轻易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创设数学教学情景

新知教学中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1.创设“实体”情境,发挥主体作用。“实体”情境就是在教学中利用实物去演示,去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亲眼所见,以此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拿出一个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玻璃容器,并在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子,往圆柱体容器里倒,让学生观察几次能把圆柱体倒满,学生观察后都知道是三次。我再让他们比较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就可发现是等底等高。这样学生就知道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让学生拿尺子去量出直径和高,算出圆锥的体积,学生能积极参与在教学中,完全摆脱了被动应付的状态。
 

2.创设“模拟”情境,发挥主体作用。“模拟”情境就是要学生自己作为一个角色去表演,模拟一种与教学内容相似的有动态过程的情境。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找了两名学生来代表运动物体,我说“走”,让他们俩人从两边向对方走,并让大家观察他们俩的距离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怎么样了。并说明:“这样就叫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我开始让他俩走后,下面的学生就发现他们每走一分,他们间的距离就缩短一段,缩短的这一段,就是他们俩人每分所走的路程的和,最后碰在一起就叫“相遇”。这样,学生就对“相遇”问题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在求知中情感得到了愉悦,主体地位也随之形成。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迅猛发展时代,媒体资源十分丰富。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充分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体、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将一个圆形,对半剪开,只要半圆剪开的三角形足够的细,足够的多,那么,拼成一个长方形的长就几乎是直线的了,其长方形的长就是此圆的周长的一半,此长方形的宽,就是此圆的半径。通过形象的多媒体演示,孩子们直观地发现,圆的面积公式为:S=长×宽=πr×r=π2。
 

搞好数学课堂氛围

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心态。任何学习过程都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的表现与效果截然不同。当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时,学习情绪高涨,专心致志,课堂气氛热烈而愉悦。
 

为此,教师应注意:把微笑带进课堂–以情感情。微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爱的微笑可以征服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思想走神、思绪信马由缰时,充满理智和期待的微笑,能使学生“迷途知返”;当学生答问受挫时,满怀鼓励和依赖的微笑,能使学生心安智生、“柳暗花明”;当学生板演成功时,饱含肯定和赞赏的微笑,能使学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强的求知欲。
 

把成功带给学生–因材施教。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种种诱因或手段,成就动机则是普遍的、有效的一种,它应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不同的收获,既提出共同要求,也提出个别要求。
 

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要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师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可采用:(1)展示知识魅力,激发探究兴趣。数学知识本身蕴藏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美的因素,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加以挖掘,充分展示其固有的内在魅力,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究欲望。(2)激发需要的火花,不断激起认知内驱力。在初中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不仅要在课的开始创设情境,揭示矛盾,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兴趣,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精心设计“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地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

  • 【全国好老师】严选全国好老师

    高学历高能力老师执教,各地经验教师,专业扎实,严控教学质量;

  • 学霸君1对1】中小学在线1对1辅导

    24h轻松上课,打破时间地域限制,针对性教学,孩子学习更专注;

  • 学习新场景】智能教学模式+大数据分析

    1对1个性化学习方案量身定制,课堂随时旁听,全面了解学习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