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如何创设教学情景_学习
数学课如何创设教学情景
数学课如何创设教学情景?“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 合理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今天,朴新小编就带来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景要自然,力求生活化
案例:教学“反证法”时,创设“路边苦李”的引入情景:古时候有个人叫王戎,7岁那年的某一天和小伙伴在路边玩,看见一棵李子树上的果实多得把树枝都快压断了,小伙伴们都跑去摘,只有王戎站着没动。他说:“李子是苦的,我不吃。”小伙伴摘来一尝,李子果然苦得没法吃。小伙伴问王戎:“这就怪了!你又没有吃,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啊?”王戎说:“如果李子是甜的,树长在路边,李子早就没了!李子现在还那么多,所以啊,肯定李子是苦的,不好吃!”此时自然的引入反证法的定义,学生顿时豁然开朗,本不好理解的定义借助情景引入理解起来轻松多了,同时通过“路边苦李”的引例对反证法的证明步骤也清晰了许多。
案例:教学“导数的应用”时,创设“销售问题”的情景: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如繁华的商业城中很多人在买卖东西,假使你去买商品,你会选买哪一家的?假使你是商场经理,如何定价才能使商场获得最大利润呢?如果你现在来到商场,某商品现在的售价为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每涨价1元,每星期少卖出10件;每降价1元,每星期可多卖出18件,已知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先让学生利用初中学过的二次函数知识解决此问题,那对于此类最值问题,我们如何利用导数去解决它呢?通过情景自然引出新课题,激起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欲望,这样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三、创设引入情景要新颖别致,使学生有趣味感、新鲜感
案例:教学“二分法”时,创设“竟猜大比拼”的情景:已知某商品的价格在200~300之间,看看谁猜的价格与实际价格最接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寻找竞猜方案。创设趣味性的情景,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情景的创设一
一、创设质疑情境
教学中积极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自主质疑、主动探索,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重要教学手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疑点,巧妙运用设疑技巧,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其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培养其发现问题的习惯方法,然后把学生发现的问题引向深入,这种质疑情境的创设,能有效激活学生思维。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2、20、2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2米=20分米=2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2元=20角=200分,此时教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得出2元=2.0元=2.00元;2米=2.0米=2.00米,验证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性质。这样创设情境,形成悬念,培养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学生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创新的乐趣。
二、创设生活情景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时,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基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将数学运用到实践生活的范例中,才能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学习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商店购物的情境: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零食、本子、铅笔等商品的单价,组织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的角色展开活动。从生活知识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引出小数加减法。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诱发出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创设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有利思考的途径,学生很快在游戏中找到规律,从而解决了小数加减法计算这一问题。这样结合生活实际情境。为数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与转化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使学生惊奇地发现小数的加减法贴近生活,就在身边,也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实现了“从知到行”的升华。
三、创设交流情境
交流与合作是新课程下的教育精髓。教学中我们要设计好问题,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创设各种形式的交流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在个体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经过分析、比较、筛选,发现最佳思路、解法或结果,使个体思维在集体智慧中得到升华。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预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全等的梯形,课堂上启发学生自己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动手拼一拼,看能不能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动手拼摆,很快发现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于是推导出了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当我提出是否还有别的方法?有的学生便讲出自己的方法,即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推导出计算公式。我给予了肯定。学生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学生们拼出了多种图形,不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
教学情景的创设二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要源于生活。同样,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生活实际带入到学习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所学的知识,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小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情境,能够迸发出学习数学的激情,能够理解教材中晦涩的概念,能够信心十足地学好数学,能够以数学特有的逻辑严谨的理念看待这个世界。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时候,老师便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两个人合伙经营一家公司,有一个人拿出四万元,另一个人拿出五万元,两年后,公司净得利润为20万元,这些利润如何分配才是公平的呢?这样的情境在学生的生活中有迹可循,学生们也乐于探讨类似问题,生活实际与数学问题因此便有了一个桥梁,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不是单纯毫无实际意义的理论,而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勇于思考,就会发现生活处处有数学,教师也要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做到数学处处有生活。
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应该单单的依靠教师的传授,教师应该创设相关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动手、动脑、动眼、动耳同时进行,有利于增强智力,提高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如在学习“认识物体”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带领同学们做游戏,让所有的小朋友在一起搭积木,让同学们感受不同物体的不同特征,每种物体与其他物体的区别,说出此种物体最为相像的客观事物是什么,同学们在游戏的乐趣中渐渐的认识物体,了解物体,知道每种物体的具体特征。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实践,交流合作,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平衡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想象力的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妙趣横生,因此,有些情境教学需要借助一定的实践活动来完成。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性格中的典型特征便是天真,好奇,活泼,好动,因此,她们对有趣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创设的情境需要有悬念,有趣味,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让她们觉得数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对于这样特征的孩子,创设一个故事情境是最好的选择,把教材中的知识变成一个个形象生动的小故事,激发小朋友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例如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中讲解“0”概念时候,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猫一家去钓鱼。猫爸爸,猫妈妈均有收获,只有猫宝宝空手而回,猫宝宝沮丧的神态也说明了“0”的具体概念,学生们也认识到了“0”就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这样的情境使课堂的趣味性大大增强,学生学习交流,更加主动的学习数学。
教学情景的创设三
尽量地直观教学,努力地创设情境
有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环节与层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探索欲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首先我在课前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组准备:完全相等的两个等腰梯形纸片,完全相等的两个直角梯形纸片和完全相等的两个任意梯形纸片。其次,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今天我们来研究梯形的面积公式,同学们有办法探索出它的面积是如何求的吗?”接着,孩子们分组大胆实践,积极讨论、分析归纳。最后,学生汇报情况,老师画龙点睛――不管是那种梯形,都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计算,从而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为S一(a+b)×h÷2
又比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制成的圆环,让孩子们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出这个铁环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着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我启发孩子们问:“早在一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会计算圆的周长了,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通过启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越发高涨起来了。
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 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并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思考
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 而且要尽最大可能拓展其思考的空间.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感兴趣. 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
如在比例尺教学中,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 老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 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 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 我们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上来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数学课如何创设教学情景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