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运用情景图_学习
小学 数学教学如何运用情景图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运用情景图?情境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新的教学理念,情境教学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大大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今天,朴新小编就带来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巧设情境,在铺垫中激发学习动机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所谓故事情境,就是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一种由生活、童话或神话中选出的有浓郁趣味性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受到强烈刺激,各种感官得以调动,激发学习动机。比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在新知的导入中讲了一个“猪八戒分桃”的故事:悟空摘桃回来,只给了猪八戒1个,给了唐僧8个,沙僧5个,自己留下了6个。猪八戒一下子就急了,嚷着说自己1个不够吃,唐僧叫悟空重分一下,悟空不愿意。唐僧只好叫猪八戒分,要求每人一样多,可猪八戒一时想不出来怎样分……这时我问学生:“谁能帮助猪八戒分一下桃子呢?”至此课堂静了下来,大家都感到新奇而陷入沉思。我及时出示课题并说明:“等大家学习了今天的新知识后就能帮猪八戒很快算出了。”这样就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动机。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一种有新意、有趣味、有一定具体物象的“疑”境,造成一种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的“不协调”,从而激发了学习动机。比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拿出一块面包,向学生强调,这是一块面包,并说:“有2个学生没吃早餐,我要平均分给他们吃,怎么分?”学生抢着说从中间切开,分成2份。我又说:“每份是这个面包的多少?”学生说是一半。我接着又问:“如果分成3个同学怎么办,每份是多少?”学生一时愣住了,说不出答案。这时我就出示课题“分数的认识”。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形成悬念,课堂上必然会聚精会神地随教师一起研究新课内容,探求问题的答案。
利用多媒体创建情境,吸引学生注意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若是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情境寓于一种故事氛围中,学生就会非常喜爱听,喜爱学习。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根据教学内容,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通过声音、图像、色彩以及动态的显示等,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情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我利用多媒体创建了学生们都喜欢的西游记的故事。我给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西天取经的途中,一回,师傅唐僧派徒弟猪八戒去化斋。谁知,这猪八戒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
于是师傅唐僧只得另派徒弟孙悟空前去看个究竟。原来这猪八戒在半路上得了个西瓜,正准备美滋滋地吃西瓜呢!这时,孙悟空从天而降,悟空大喊道:“好你个八戒,竟躲在这儿吃西瓜!我告诉师傅去,看他怎么罚你!”八戒忙说:“师兄,师兄,别!我这不正准备和你分西瓜嘛!”悟空说:“那好,我要吃二分之一西瓜。”八戒一心想要多吃点,听悟空这么一说,挺高兴的,脱口而出:“好,那我可要吃八分之一西瓜,剩下的就全归你啦!”悟空一听,大笑:“傻八戒,今天怎么这么谦让啊,那我就不客气了!”到底是谁吃的西瓜多呢?原来,分母相同的情况下比大小,分子大就是大;而分子相同的情况下比大小,分母大就是小了。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教学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教学情景的创设一
通过动手操作,培养探究能力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早期儿童是在动作中思考,且只能在动作中思考。这种直观动作思维也被称作“动手思维”。到了学前期,再到小学、中学乃至成人逐步进入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小学低段数学教学必须在动手思维与形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动手操作,正是这样的一座桥梁。学具操作活动将儿童好动的年龄特征引导到数学学习上来。动得其所,动有收获。如:在二年级教学“厘米、分米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用“厘米”作单位分别测黑板的长宽、橡皮的长度、厚度。
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发现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很麻烦,测量橡皮的长(厚)度又得不到准确的结果。此时学习比厘米更大或更小的单位来测量物体成为一种需要。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但“爱动手”不等于“会操作”。尤其是低段学生,对学具操作的观察带有随意性和表象性,在摆弄学具时常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抓住重点深入观察。鉴于此,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重点,掌握观察的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索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自己有疑问的地方,疑问是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开始,没有疑问是学不好知识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建疑问情境,让学生在疑问中主动学习知识,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章节时,我引入了学生大都知道的“盲人摸象”的故事,并提问他们,为什么同一只大象,三个盲人摸到后感觉却有很大的差别,学生们都回答:是因为三人摸到的部位不相同。
然后我又向学生展示一个长方体,让学生在不同的方位观察,学生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学生理解到:观察物体时,物体是不能转动的,否则所指的面就会发生变化。在让学生上讲台介绍长方体的这三个面时,我再次给他们设疑:为什么你们看到的正面跟老师看到的不是同一个面呢?怎么有两个正面呢?让学生明白:介绍物体时,应该跟大家同一个方向,因为正面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让学生通过这一个个的疑问,一步一步地去深入地理解知识,充分发挥他们各方面的自主能动性,去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
教学情景的创设二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要源于生活。同样,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生活实际带入到学习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所学的知识,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小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情境,能够迸发出学习数学的激情,能够理解教材中晦涩的概念,能够信心十足地学好数学,能够以数学特有的逻辑严谨的理念看待这个世界。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时候,老师便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两个人合伙经营一家公司,有一个人拿出四万元,另一个人拿出五万元,两年后,公司净得利润为20万元,这些利润如何分配才是公平的呢?这样的情境在学生的生活中有迹可循,学生们也乐于探讨类似问题,生活实际与数学问题因此便有了一个桥梁,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不是单纯毫无实际意义的理论,而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勇于思考,就会发现生活处处有数学,教师也要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做到数学处处有生活。
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应该单单的依靠教师的传授,教师应该创设相关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动手、动脑、动眼、动耳同时进行,有利于增强智力,提高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如在学习“认识物体”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带领同学们做游戏,让所有的小朋友在一起搭积木,让同学们感受不同物体的不同特征,每种物体与其他物体的区别,说出此种物体最为相像的客观事物是什么,同学们在游戏的乐趣中渐渐的认识物体,了解物体,知道每种物体的具体特征。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实践,交流合作,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平衡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想象力的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妙趣横生,因此,有些情境教学需要借助一定的实践活动来完成。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性格中的典型特征便是天真,好奇,活泼,好动,因此,她们对有趣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创设的情境需要有悬念,有趣味,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让她们觉得数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对于这样特征的孩子,创设一个故事情境是最好的选择,把教材中的知识变成一个个形象生动的小故事,激发小朋友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例如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中讲解“0”概念时候,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猫一家去钓鱼。猫爸爸,猫妈妈均有收获,只有猫宝宝空手而回,猫宝宝沮丧的神态也说明了“0”的具体概念,学生们也认识到了“0”就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这样的情境使课堂的趣味性大大增强,学生学习交流,更加主动的学习数学。
教学情景的创设三
1.创设“实体”情境,发挥主体作用
“实体”情境就是在教学中利用实物去演示,去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亲眼所见,以此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拿出一个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玻璃容器,并在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子,往圆柱体容器里倒,让学生观察几次能把圆柱体倒满,学生观察后都知道是三次。我再让他们比较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就可发现是等底等高。这样学生就知道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让学生拿尺子去量出直径和高,算出圆锥的体积,学生能积极参与在教学中,完全摆脱了被动应付的状态。
2.创设“模拟”情境,发挥主体作用
“模拟”情境就是要学生自己作为一个角色去表演,模拟一种与教学内容相似的有动态过程的情境。这种对教学内容的模拟,学生既感亲切、新鲜,非常兴奋,乐于接受,且又因为自己表演,全部投入,使得学生一看就懂,产生顿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并说明:“这样就叫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我开始让他俩走后,下面的学生就发现他们每走一分,他们间的距离就缩短一段,缩短的这一段,就是他们俩人每分所走的路程的和,最后碰在一起就叫“相遇”。这样,学生就对“相遇”问题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在求知中情感得到了愉悦,主体地位也随之形成。
3.创设“操作”情境,发挥主体作用
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去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可以使各种感观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能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并促进思维的发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亲自尝到学习的乐趣,既强化了主体作用,激发了求知欲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比如,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中,在学生掌握几何名称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自己动手制作的长方形实物模型,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进一步观察、分析、对比,自己就可以说出长方形的特征,由此再到生活中去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的。这样就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对长方形有了一个清晰的表象,课堂气氛也得到活跃。 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意识到解决同一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运用情景图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