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_学习
如何进行 小学 数学概念教学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能正确完整地掌握数学概念,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体系的基石,小学数学概念是打好基础的关键,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一、充分利用感性经验,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小学生来说,感性经验在形成概念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借助学生的感性经验。例如,“分数概念”的教学,教材中对分数是这样定义的:“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这里,关键是对单位“1”的理解,这个“1”并不是具体数字,而是代表一个整体。为了说明这一点,可结合学生自身经验进行举例:一所学校是一个“1”,一个班级是一个“1”,一个小组也可以是一个“1”。这其中包含数量的多少并无关系,主要是看它能否构成一个“整体”,学生一旦理解了“1”的含义,分数的概念也就不难掌握了。
二、运用变式,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式的运用,可以使要领的本质属性更加突出,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例如,在三角形概念教学中,通过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不同面积,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与一些类似三角形的图形进行比较,就可以帮助学生分清哪些属于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哪些属于三角形的非本质属性,从而准确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概念的教学中,让学生接触不同位置不同形态的一些直角三角形,如平放着的直角三角形,斜放着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找出其中相同的一个角。从而使学生理解只要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即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又如,在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后,学生再学习多位数的读写就可以运用迁移使学习变得轻松,容易掌握,这样,即避免了教师的大量讲解,节省了时间,又可从中锻炼学习的自学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运用迁移规律,促进举一反三
学习迁移,简单地说,就是旧的学习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运用迁移规律,用旧的学习不断促进新的学习,就能使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变得简单容易,并有提高巩固的作用。例如学生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之后,再学习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时,教师只要运用迁移规律稍加点拨,学生就很容易接受。
数学概念教学一
创设情境,利用故事引入概念
概念如何引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概念教学时创设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尤为重要,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产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创设情境引入概念的方式很多。例如,在教学“小数点移动”时,可创设故事情境引入:“大家爱听〈〈西游记〉〉的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孙悟空智斗黄牛怪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来到黄牛山,碰到山上的黄牛怪,黄牛怪大声叫着:猴头,交出唐僧!孙悟空回答道:休想,看我金箍棒!说着从耳朵里掏出神奇的宝贝,高喊:变、变、变,只见金箍棒变得越来越长,从0.009米变成了0.09米又变成0.9米再变成9米,没等黄牛怪反应过来,就被金箍棒压死了。”这样的情境引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教师在设计具体情境时,切忌单刀直入,全盘托出,而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紧密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旧到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入。
化抽象为具体,强化数学概念
在教学中有很多数量关系都是从具体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连贯。把抽象的内容转变成具体的生活知识,在学生思维过程中强化抽象概念。 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的同时,一般让学生先解答这样的习题:一种铅笔,每盒10支,每支0.5元,买3盒铅笔需要多少元?学生在解答中发现,这样的题可有两种方法解答。一种是先求出每盒的总价,再求出3盒的总价。那列式为:(0.5×10×3 =15(元)。另一种先算出:一共有几支铅笔?再求出3盒多少元?那么列式是:0.5×(10×3)=15(元)。这样借助于学生熟悉生活情景,把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些。
又如:在学习“体积”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将两个不同大小的石头扔到同样的圆柱水杯中,然后观察两个水杯水的高度来展现石头体积的大小。这样将抽象的体积概念就转变为了水具体的高度,对于尚未形成抽象思维方式的小学生来说就更容易掌握。
数学概念教学二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它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引入这个环节设计、组织的好,后面的教学活动就能顺利展开,学生就会对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继而顺利地形成概念。给学生创设好问题情境,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或蕴涵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会促使学生主动产生运用概念去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惯性,培养学生各种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因“千米”这一较大单位不同于“米、分米、厘米”可在课内直观演示,学生对“千米”的认识往往显得较为模糊,以致出现用“千米”来作旗杆、楼房等物的高度单位。为加强直观正确认识,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跑一跑的方式来理解“千米”的大小。
通过1千米跑步的方式来认识“千米”,这一深刻的感性认识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由于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因此不能直接给出“分数”的定义,必须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分数”的概念。教学时,可以通过列举大量的、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平均分配物品的实例,在教学中,我用平分一张纸、4个苹果、6面小旗等,来说明“单位1”和“平均分”,然后再用“单位1”和“平均分”引出“分数”这个概念。
创造空间,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因此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丰富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另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乘得的两个积相加)是教学中的难点,需要在前面学习某些知识时适时逐渐地进行渗透。在学习数的认识时进行渗透,如24=20+4,要让学生理解后会说:24是由2个十、4个一组成,20与4这两个数的和是24。
这样就为学习乘法分配律中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进行了渗透。再如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需要及早地不断地进行渗透。我在教“10以内数的认识”时,就开始有目的地渗透简单一步应用题结构的知识。如,讲“3”的时候,先拿出两辆汽车的图形,又拿出一辆汽车的图形,接着演示说:“停车场原有两辆汽车,又开来一辆,停车场共有几辆汽车?”然后,让学生学着说。这里不是单纯讲“3”,还使学生对一步应用题是由两个条件、―个问题构成的基本结构有个初步的印象。
数学概念教学三
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大致有三种水平:第一种是形式主义地掌握概念,第二种是概括地掌握概念,第三种是创造性地掌握概念。因此,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必须抓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一关键,实现概括地或创造性地掌握概念。
1.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指对这一类事物有决定意义的属性。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这类事物本身必须具备这种属性,否则就不是这类事物;第二,能把这类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譬如,长方体有许多属性,但它的本质属性只有两点:第一,它是个六面体;第二,它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也就是说,长方体必须具备这两个属性,否则它就不是长方体。显然,这两个属性能把长方体与正方体等其他多边形体区分开来。
2.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一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总和。譬如,分数这个概念的外延是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平行四边形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一般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菱形、正方形等对象的总和。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但它们又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两个方面。
例如,角、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等概念教学。角:其内涵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它的外延有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直角:内涵指角的两条边成90°的角,它的外延就是90°的角。锐角:内涵指角的两条边所成的角小于90°,它的外延是指适合0°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