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共建有效的数学课堂_学习
怎样共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怎样共建有效的数学课堂?只有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质疑问难,在“疑问”中构建有效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可见,问是知之始,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意志,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善问、乐问。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在小结过程中我让学生互相提问题,考考对方,不少学生积极发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学生所提问题都被其他同学答出。有的学生进一步提问?,能不能利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等,这些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大胆猜想、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分组交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理解,这样课内外相结合,能够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辨析能力和归纳能力,使学生想探索、能探索,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巧用练习,在“情趣”中构建有效
数学练习不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工具,也不仅仅是促进学生掌握发展的重要手段,它是一种载体。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练习这一载体,遵循整体性、循序渐进、面向全体新颖性原则,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新颖的解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关注每个新知的获取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练习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环节,在设计练习时,要多设计一些具有实际意义、有思考价值的习题,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出示:写出2/5、1、20、0、1—的倒数。学生看清题目后,依据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和欣赏方式,提出两个新颖的问题,这两组数中你最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最不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说说理由。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思维活动的判断及说理过程中,既帮助学生学习巩固了新知识,又轻松顺利地教学了求“0”和“1”的倒数这两个极其重要的知识点。数学练习的解题过程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对美的感受上追求等有着强大的影响。
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创设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价值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给学生创设探索学习的时机,学生对学习数学更热情。小学低年级学生好表现自己,其心理特征就是希望自己的探索发现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一旦得到大家的认同,其学习热情更加高涨、更有自信心。
我在教“认识厘米”中量一量的练习时,就准备了一些残缺0刻度线的直尺和同样数量的5厘米小棒,并把它们分别分发到各学生手里,让学生自己去测量小棒的长度,然后把测量结果在班里汇报交流。残缺0刻度线的直尺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好奇心,大家都去思索、动手测量。不一会儿结果出来了,学生1:“没有0刻度线,量不出呀。”学生2:“没有0刻度线,就从最左端的刻度量起,所以我量得5厘米多一些。”学生3:“不准确,我从1刻度线量起,刚好到6的刻度线,是6厘米。”学生4:“也不准确,从1刻度线量起,就应把1刻度线当作0刻度数起,应是5厘米。”这样的活动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探索的机遇,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探索出结果,既锻炼学生动手、动口的能力,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从中体验到探索的价值。
注重动手实践,构建学生参与平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老师应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学生构建参与的平台,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操作的过程中感悟新知,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我打破了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有的小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水后又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有的小组学生小心翼翼地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之中,直至三次倒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有的小组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还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变形为长方体后进行比较计算,获得验证;有点学生则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更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了“倒水”实验,提醒大家注意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可以说,在这几番“物质化”的操作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我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轻而易举就让学生对圆锥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创设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来自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自主学习中获得的成功。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进入乐观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智慧的闸门。
课堂上,我经常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时常感受到数学的情趣,从而产生“想学、爱学”数学的心理。如:你家有几口人?算一算吃饭要用几根筷子? 我话音刚落,学生们已经认真地算起来……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我还经常利用愉快的游戏、有趣的故事、激烈的竞赛、生动的表演、热情的掌声等去创设出这种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允许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数学内容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应该对他们的不同表示肯定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高度尊重,高度信任,学生在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中进行思考和学习,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让他们在与同学交流中自行优化,逐步树立自己的自信心,使数学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营造“和谐、民主、快乐”的课堂氛围
叶澜教授曾指出: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与老师交往的过程中,学生总是力求适应老师,想被老师接受、喜欢和欣赏,总是倾向于和老师处好关系。当处于和老师良好的关系之中时,他们会感到心理安全,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有足够的自尊和自信,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在课堂上表现出高涨的热情。
因此,教师要始终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快乐”气氛,让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一个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用爱心、平等之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个性张扬、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发展。进行数学活动时,教师要始终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大朋友,与他们共同参与学习过程,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通过师生情感的融洽,心灵的沟通,为学生发展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只要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颔首,一句赞美,都能让学生铭记在心,转化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美是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心理学告诉我们,在美的享受中能启迪人的心灵,引起精神的升华。通常说的美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而数学美结合了自然美和科学美,它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领域中的数学美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如注意发掘和利用,可以激发起学生情感的涟漪。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只有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会敢说敢问,才能真正培养出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将课堂教学过程生动化、趣味化,建立民主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变被动为主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条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之一。
化抽象为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数学理论的表述往往是抽象的,致使大多数学生不爱学习数学,从而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就会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理解得透彻。 “一切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比如在讲必修5仰角和俯角时,可以让学生抬头看楼房和在楼顶低头看楼底的方法去体会仰角和俯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就在你身边。数学的形象化就是让数学的知识点取之于生活。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怎样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我们老师经常要思考的问题。我认为:第一,根据知识背景进行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发展;第二,让学生学会调用生活经验,在创造中学数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第三,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第四,给数学找个“原型”,把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问题模型。使学生“课内有所学、课外有所用”,“课外见闻、课内升华”。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怎样共建有效的数学课堂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