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共建有效数学课堂_学习
#zs#
怎样共建有效数学课堂
怎样共建有效数学课堂?数学课堂真正的有效应该是对于学生而言的有效。考量的标准也应该是在课堂上,学生是否进行了主动的、深入地思考,学生是否能在这样的课堂中拓展个体的认知、提升个体的能力、发展个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实践操作,在“活动”中构建有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动手操作实践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动手操作实践——不仅是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发现内在规律,获得数学经验,真正使数学课堂成为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个性张扬的课堂。
如实践活动,拿一个圆柱形杯子,量一量它的底面积和高。如何测量直径呢?给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从中发现规律,在参与中获得知识。有的学生用线绕杯子一圈,量出线条长度,再求直径;有的学生把杯子底面临摹于纸上,画出这个圆的直径;有的学生将杯子在纸上滚一周,画出侧面展开图,量出底面周长,再求直径……给学生创造机会,促使学生调动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动手中创新,在活动中体验获取知识的喜悦。让学生在实践性的活动中去摸索、感悟、体验更多新的知识点,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展示自我的殿堂,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巧用练习,在“情趣”中构建有效
数学练习不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工具,也不仅仅是促进学生掌握发展的重要手段,它是一种载体。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练习这一载体,遵循整体性、循序渐进、面向全体新颖性原则,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新颖的解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关注每个新知的获取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练习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环节,在设计练习时,要多设计一些具有实际意义、有思考价值的习题,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出示:写出2/5、1、20、0、1—的倒数。学生看清题目后,依据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和欣赏方式,提出两个新颖的问题,这两组数中你最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最不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说说理由。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思维活动的判断及说理过程中,既帮助学生学习巩固了新知识,又轻松顺利地教学了求“0”和“1”的倒数这两个极其重要的知识点。数学练习的解题过程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对美的感受上追求等有着强大的影响。
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引导自主探索,挖掘学生参与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教学。
例如:教师在教学完加法、乘法运算定律以及减法的运算规律之一,请学生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其中,有学生提出:既然加法、减法、乘法都有相应的运算定律或规律,想必除法也不会例外吧!对此,教师给予赞赏性的肯定,索性取消了进行练习课的打算,改为要求学生自主探索“除法的运算规律”。一开始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切入思考的依据――例题:“商店卖出5箱热水瓶。每箱12个,共收入840元。每个热水瓶售价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在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又组织学生出谋划策,讨论接下来该怎样去发现并掌握“除法的运算规律”,学生借鉴先前学习运算定律的方法,决定分三步走:建立猜想――举例验证――出题应用。于是学生们在小组中一步一步开展了自主学习,最后如愿以偿,发现并掌握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这一条运算规律,学生始终循着自己的思考在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深刻地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他们经过自主探索,“再创造”了数学知识,其成功后的喜悦必然能激励他们再去“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相信,这些乐于自主探索的学生,成功会越来越多,认识会越来越深。
注重动手实践,构建学生参与平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老师应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学生构建参与的平台,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操作的过程中感悟新知,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我打破了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有的小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水后又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有的小组学生小心翼翼地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之中,直至三次倒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有的小组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还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变形为长方体后进行比较计算,获得验证;有点学生则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更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了“倒水”实验,提醒大家注意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可以说,在这几番“物质化”的操作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我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轻而易举就让学生对圆锥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创设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探索并解决问题。在情境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学生在有趣的现实问题情境中,对数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时,先引入这样一个情境问题:体育课上,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在a、b两个位置抢篮球,当老师把篮球放在直线MN的什么位置时,对甲、乙两位同学才公平?学生被这一现实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从而积极地探索发现问题:到a、b两点距离相等的点在哪里?我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数学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改变课堂学习模式,以合作互助促进步
1.考虑到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层次差距,为整体推动学生的发展,我经常把互助学习小组引入数学教学和辅导中,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成3~4人的互助学习小组,每组成员基本上涉及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组长负责本组成员的知识落实情况。这样在每次做练习时,以互助学习小组为单位,发挥集体的力量,学生在各自的组中可以彼此商量解决,改变了以前单打独斗的形式。互助小组的实施,让每个学生从中受益,学习好的学生通过为别人讲解,思路更加清晰了,其中学习相对弱的学生也能在其他组员的协助下解决问题了。通过这种帮扶小组活动,增强了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的自信,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
2.数学课中的分组擂台赛,在竞争与互助中营造了学习氛围。我在教形象专业的学生时,常常利用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数学课上采取分组记分制,并辅以多说、多画等方法。例如,在讲“集合的交集与并集”一节课时,我将学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一组负责交集知识,另一组负责并集知识,两个组展开擂台赛,知识涉及从交集、并集的概念到性质,再到例题与练习,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共同解决这些知识。整堂课形成了组内互相帮助、组间互相补充的良好学习氛围,再加上老师在其中的穿针引线,整堂课既有竞争又有互助,学生被调动起来了,尽管他们的数学基础不好,但他们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数学课堂也不再是沉闷的课堂。
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教学课堂上,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兴趣。
1.提问艺术
数学的趣味表现在问题提法的艺术上。习题形式的新颖,言简意赅,富有启发性,使学生不仅学习知识,而其能持久保持“解题胃口”,从而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得到延续。如“已知两个同心圆的半径,求圆环的面积”,这是每个学生都会解的题,没有新意。但是如果把问题换一种提法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半径比赤道长10米的圆,它比地球的面积大多少?有人猜大不了多少,可有人估计用多出来的面积创办一所大学还绰绰有余呢!你的意见呢?”每个学生都想实际算一下,证实自己的猜想,进而出现了人人跃跃欲试的局面。起初学生认为是办不到的事,通过认真探索,发现的确如此,问题出人意料,但结论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问题难道不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吗?讲正余弦定理的时候,也可以设置悬念:“不过河,能否得出河宽?不上树能否测出树高?”这些问题,也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方式。
2.电教手段
教师若能抓住教材内容中的“奇点”,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变静为动,动静结合,变复杂为简单,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的运用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例如,教学“正弦型函数图像变换”时,多媒体动态反应了正弦型函数的振幅、周期、相位的变化过程,通过“变色”、“闪烁”、“移动”等连续的动态过程,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和问题,分清不同参数对应图像变化的相互关系,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启迪思维。
化抽象为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数学理论的表述往往是抽象的,致使大多数学生不爱学习数学,从而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就会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理解得透彻。 “一切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比如在讲必修5仰角和俯角时,可以让学生抬头看楼房和在楼顶低头看楼底的方法去体会仰角和俯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就在你身边。数学的形象化就是让数学的知识点取之于生活。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怎样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我们老师经常要思考的问题。我认为:第一,根据知识背景进行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发展;第二,让学生学会调用生活经验,在创造中学数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第三,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第四,给数学找个“原型”,把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问题模型。使学生“课内有所学、课外有所用”,“课外见闻、课内升华”。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怎样共建有效数学课堂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