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_学习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课堂教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堂来体现和实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挖掘教材德育因素
为了有效地使德育与数学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就要充分挖掘数学课本中的德育因素,在讲课的过程中将数学知识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讲述给学生,这样会使数学课与德育的结合更加自然,不会使学生产生说教式的感觉,进而产生抵触心理。比如在讲述“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对人民币的样子达到熟知,还可以由此展开对爱护人民币的德育。老a师要告诉学生人民币是我们国家的象征,因此不能随意在人民币上涂鸦,这是对我们国家的不尊重的行为,反映的是我国人民的素质低下问题。
所以,每个人都应爱护人民币,不能有损坏或者涂抹人民币的行为。爱护人民币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每位学生都要在生活中养成爱护人民币的习惯,遇到家里人有对人民币不尊重的行为要进行制止并告诉他们原因。老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假币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教会学生辨别人民币的真假,在生活中要做到不收假币,不花假币,以此来共同维护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通过这种渗透式德育,学生不仅掌握了教科书规定的内容,而且也了解了人民币对我国的重要作用,知晓了正确对待人民币的方法,使学生的德育发展得到提升。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德育因素,然后将德育穿插到数学课堂上,使其发挥“1>2”的课堂效果。
结合教学内容延展渗透
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延展德育,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对老师的德育达到欣然接受的效果。比如在学习有关“统计”方面的知识时,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述统计是一种数形结合的数学表现方式,图形与数的结合可以使问题表达得更加清晰。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对于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推崇备至,认为数字离开图形就无法直观表现,图形离开数字就难以细致表达。
然后老师可由此向外延展,向学生讲述华罗庚的生平,将华罗庚对于数学孜孜不倦追求的故事讲给学生,华罗庚是自学成才的数学家,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开创人,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就后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并呼吁在国外的科学家学成之后要回到祖国报效国家,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老师要呼吁学生学习华罗庚那种对知识无限的渴求欲望以及对一件事孜孜不倦的追求,集中精力将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好。而且,华罗庚身上更需要被学习的是他的爱国情感,不管自己在国外有多么优越的环境,只要国家有需要,必能放下一切回到祖国,为国家的建设出一份力。通过科学家的真实事例向学生讲述爱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这种在教学中穿插名人故事的方法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听讲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而且课堂知识与德育的紧密衔接增强了学生对于知识学习和思想教育的接受程度,不至于使学生感到厌烦。
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我就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和家乡近几年来的财政收入等数据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我们家乡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我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告诉学生:“圆周率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培养了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教材中还有许多像“你知道吗?”的知识栏目里的小知识,这既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教材第八册“小数的意义”中就有一段小知识是这样的:“你知道吗?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3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就提出把整个个位以下无法标出名称的部分称为微数。小数的名称是13世纪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提出的,在13世纪中叶我国出现了低一格表示小数的记法。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直到16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先使用了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记号。”这个小知识既能让学生学到有关小数的有关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只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有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样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好习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策略
通过数学史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新课标指出:“在德育工作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要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中教学及学校各项活动中,并力求生动和形象化。”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述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从上古的结绳计数到中古的《九章算术》都是最早问世的数学成就;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的研究,最早由魏晋时期的刘徽开始,到南北朝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准确计算大大早于欧洲;近代的华罗庚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作出卓越贡献。由于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子与方法。他共发表专著与学术论文近三百篇。华罗庚还根据中国实情与国际潮流,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研制。他身体力行,亲自去二十七个省市普及应用数学方法长达二十年之久,为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通过介绍我国的数学史,课堂上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德育教育落到了实处。
数学课绝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课,我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求知向上的欲望,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当年陈景润的老师沈元就讲过:“自然科学的皇冠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自此陈景润就立下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以摘取明珠的理想。此类事例适当引导,使学生明白,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生存,要想有所作为,要想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不努力学习,不掌握科学知识,是万万不行的,使学生树立起立志成才,为民族富强而勤奋学习的雄心壮志。
寻找中学数学课本中的德育素材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洲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在讲授《解直角三角形》一章的引言课时,针对学生不重视这类问题的通病,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美并不只属于艺术,数学之中也处处有美。数学图形体现着数学的外在美,抽象符号、公式符号、推理论证,以及数学思维方式的严谨、和谐则是数学的内在美。数学之中既然有美,数学教学就应该发挥美育功能,应该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客观存在的实体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数学充满了美:有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有解决数学问题的奇异美,有整个数学体系的和谐美,还有具体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似现象所构成的相似美,如杨辉三角就给人一种和谐、匀称、对称的美;
又如,数学的奇异美使这个规律化、程式化的世界里常常出现意外的、新颖的、带有独创性的成果,令人兴奋和激动。罗巴切夫斯基在几何学中的许多结论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甚至是极其荒诞的,然而正是他的大胆想象为几何学的新发展打下了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给学生以美感直觉,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直观化、形象化,既能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爱学数学,又能增加数学的通俗性,使学生易于接受,便于理解。
利用数学课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恩格斯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在数学体系中到处可以找到印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产生及发展,同其他事物一样严格遵循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如:从数学概念的产生及延伸、推广,从数、式、方程、函数的应用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等,可对学生进行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等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从数、式的正与负、加与减等的转化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等等。平面几何则是更好的唯物辩证法观点的教育素材,如:四边形教学中,通过对四边形的四条边位置的运动及长短的变化,则四边形可在梯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棱形、正方形之间互相转化,等等,对学生进行事物是在运动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教育不仅让学生深刻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我们不仅要用静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更要用矛盾分析的观点全面地看待周围事物,从而引导学生对学习、生活有较高层次的理解,培养他们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优化心理品质,在我们充分展示数学的神奇和美妙过程中,让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悄悄地注入学生的心田。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