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设计小组活动方案_学习
小学 数学如何设计小组活动方案
小学数学如何设计小组活动方案?课堂中的小组活动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充分地发挥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说说数学课堂的教学技巧。
数学教学中,有些学生不懂得研究性学习,数学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只是简单地被动接受,结果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做一做”是教会学生研究性学习:老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特别是激发数学后进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过程,就是创造意识的培养过程,也是创新能力的积累过程。在教学《制作一个五角星》时,问学生谁做得最好时,每个同学都兴高采烈地说开了。
根据同学们推荐,老师找了平时数学成绩并不出色的一个同学,当堂演示、操作,自己解说(为的是必要时给予提示,以保证操作顺利进行),这个同学在同学们的关注下,顺利地剪出了五角星和六角星。可想而知,有了这次成功的体验,这个同学探索的勇气和信心必然会提升。接下来,老师要求同位同学,用同样方法合作操作(一人说,一人做),每个同学都是一脸的愉快。这样的教学,是让每个人都能身心愉悦地游戏!在这次小组活动中,尤其是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学懂了、学会了,而且学生准确地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发展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的时间和空间,发现了人的价值,发挥了人的潜能,张扬了人的个性。
开展“一帮一”活动,营造平等和谐的班风学风
对学生来说,课堂上有的知识讲过一遍是不能完全掌握的,课后必须多辅导、多练习、多请教。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立数学学习小组,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农村初中条件所限,最简单的是开展“一帮一”活动。“一帮一”是教会学生互相学习:让一个后进生与一个数学成绩好的学生自愿结成对子。通常做法是:每次自测后,先让大家民主推选有“师傅”资格的同学,并认定他们有用特殊方式帮助别人的资格,再让自认为需要有人帮的同学自选一个信得过的“师傅”,让徒弟在班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与师傅结成新意义的朋友,规定:“徒弟”要主动请教“师傅”。
要求徒弟尊重师傅的劳动,要积极关心朋友,与朋友互相取长补短;“师傅”有责任帮助“徒弟”进步,为朋友分忧解难,与朋友同舟共济。对后进生尤其是那些不敢大胆问老师的学生,在同学面前无拘无束,一有疑问就可以马上解决;对于数学成绩好的学生,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在获得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同时,他们探索的热情和意志会更进一步被激发;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客观正确地对待自己,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发展自己的能力,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特长;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和谐平等的班风学风。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数学活动
马芯兰教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的确,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维和想象最为活跃,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无论是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情感态度上,均得到发展,特别是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与轻松。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打破以往教师在台上演示,学生在台下观看推想得出结论的做法,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先出示用同样大小的磁砖铺成的平行四边形地和长方形地(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长方形的长、宽相等),蓝猫与菲菲刚刚扫完地,正为谁扫的面积大,谁得的报酬多争吵?你能帮帮它们吗?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猜测,为蓝猫与菲菲解疑难。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采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学生在操作中明白了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的关系,十分顺利的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把抽象的知识学习设计成动手操作的具体活动,有趣易理解,获得的数学体验更是无比的深刻,比你枯燥的讲解效果好多了。
精心设计操作性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地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一些数学课堂上学生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了,但学生总是被“牵”着动手,学生的操作总是沿着教师预设的轨道顺利地完成。课堂中没有质疑,没有讨论,只有“精彩”的答案和教师程式化的表扬。
一次同课异构的活动中,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当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说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后,A老师是这样处理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用尺比比它的角,量一量它的边,看看我们的发现是否正确。B老师则这样引导:“我们的观察到底对不对呢?你能利用身边的长方形想办法来验证吗?”学生操作后教师让使用不同验证方法的同学逐一展示。
数学教学小组活动的设计及方法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通过小组活动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认知规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又提出新问题的过程。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强,前后联系紧密,教师在教学前应中肯地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尽最大的努力来创设学习新知识的情境,使学生能根据已有知识,和已有的生活实际经验,通过小组活动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为本节课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达成共识。如在学习行程问题中求路程的应用题后,学生会提出学习“求时间的行程问题”等等。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增强,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上每节课的目的就会比较清楚,因此听课也比较主动。
通过小组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提出后,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提示,让学生自己探索,在小组中群策群力共同尝试探索,各自交流自己的设想和发现,通过讲述、书写、操作、画图等方法来解决问题,使问题转化成已有知识。问题解决后,可以研究选用哪种方案最佳。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提示:“我们已学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那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我们能做吗?能否通过一些方法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很快得出“运用通分的方法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然后选择最优方法。
通过小组活动来掌握知识的规律
每种知识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活动,你一句,我一句,逐步培养学生在诸多的材料分析中寻找规律,在各种材料的对比中找出异同,归纳出特点,使学生的观察细微,分析中肯,全面总结出知识的规律。如:在学习“行程问题的应用题”时,我们知道“速度×时间=路程”。通过练习,我们把应用题改成两车相遇,求总路程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探索,得出结论,这类题目可以这样做:“两车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学生找出这个规律后,还能得出求工作总量的结论:“两人工作效率的和×工作时间(共同的时间)=工作总量”。
如何对小学数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凸显实践性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实践活动资源,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实践的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课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室内活动中的做一做、数一数、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贴一贴、玩一玩等,室外活动的社会调查、专题采访、实际测量等,目的都是让学生“动”,动口、动脑、动手。例如,一年级学习《元、角、分》后,教师不妨设计一节《小小百货店》活动课:先让学生自备平时用过的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自己动手制作标签,贴在准备的物品上,然后再带进课堂中,把教室模拟成“小小百货店”,再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购物的步骤,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计算。这样一个个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内容,不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学生体验数学实践活动的意义。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采用分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对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往往一位同学不能解决问题,这需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将探究任务进行明确分工,使每位学生享有均等的参与机会,这样比较复杂的综合实践任务才可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合作、研究、交流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也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不仅设计好活动的主题,还应引导他们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实践活动,通过合理的分工,让每位学生都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研究、交流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实践证明,“合作、研究、交流”有利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有助于改善学习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主动权。通过引导他们小组合作讨论,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来研究问题,主动思考,获取体验与感受。让他们在共同的学习中,真正感受到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学会怎样与他人合作、研究与交流。在此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如何设计小组活动方案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