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技巧_学习
小学 数学教学的技巧
教师在正确观念的引导下,掌握适当的方法和技巧,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成绩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数学教学的技巧。
问题应有探索性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实验、猜测以及推理和交流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的一种学科。”基于此,在数学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上,教师最好不要把所有知识点的答案都表现出来,要给学生留有一些时间以及足够多的交流空间和平台,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思考相关的问题。
比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这样设计:“同学们,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够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但是,你们知道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还和原梯形的高一样吗?拼接成的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和原梯形的面积一样吗?怎样求梯形的面积呢?”这些问题可以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们去思考、交流,教师再适时地进行点拨,这样既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他们探索新知识的精神。
提问应有针对性
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我对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的情况也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感想,要想使得提出来的问题更加的高效,教师需要对提出来的问题加以精心设计,要保证问题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而且还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新课程标准也对每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有一定的规划,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参考新课程的标准进行设计。在具体设计问题时要通过抓住盲点进行设计问题。
这里的盲点主要指的是正常思维时不容易被注意到的知识点,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对学生的正确思维产生一些影响的问题。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公式”这一内容时,学生有效的理解了周长公式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让一些中等层次的学生尝试着解决一些问题;知道了圆的直径之后,如何求取其周长?要求那些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学生进行提问;一个圆,如果我们只是告知了其半径,那么,如何求这个圆的周长呢?如何求半圆的周长呢?设计这样的问题,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兼顾到了学生间的差异性。
数学课堂技巧一
在梗阻处引问
当学生的思维发生梗阻或进入狭长地段时,教师的一句引问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我曾听过一节“送教下乡”的课,课始,教师出示了这样两个数据:180本书,六(1)班和六(2)班的人数比是3:2,要求学生们自己编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学生们很快编出了几道题,在反馈时,教师发现学生们都是把180本书当作总数来编的,便幽默地问道:“我们可不可以把180本书换换角色呢?”这一巧妙的问题,立即激活了学生们的思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阔起来,有的把180当成部分数,有的把180当成了相差数。
在尝试后导问
在平时的课堂调研中,常见到不少教师在组织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前,怕学生出错或思维不严密,总喜欢暗示几句,并美其名曰“防患于未然”。其实,这样做恰恰降低了思维难度,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受挫愈深,得益愈丰。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完成,发现问题后再引导。如二年级《认识直角》一课,教师组织学生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巡视时发现学生画的直角是一条水平面而另一条边竖直时,教师风趣地问道:“直角都一定是这个姿势吗?”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又画出了一些不同“姿势”的直角,从而对直角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初步时探问
学生初次接触某一知识或方法时,适宜放慢速度,不妨在难点处以探问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四年级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梅山小学有一块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用画图的策略来帮助解题,初次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虽然只要画出草图,但应该让他们意识到所作的草图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对解题才有帮助。所以,画图时应依据题目中的数据确定所作线段的大致长度,这是学生画图的难点,也是纠正学生平时随意作图的良机。怎样才能让学生注意到这一问题呢?教师在指导作图时,应小步前行,可以试探地问:“长增加了3米,画多长呢?”“画这么长合适吗?”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结论:比8米的一半短一点。这样,不仅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培养了他们先想后画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数学课堂技巧二
巧用旧知,营造“启”,“发”氛围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故事是这样的: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馋的口水直流。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俩个月饼平均分给俩人,最后拿出一个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难住了八戒和悟空。这里用学生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的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度,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学生的探求新知的欲望。
巧借道具,构建“愉”“悦”的情感
学生学习新知总是在一定的情感中进行的,新授课前,教师应构建“愉”“悦”的教学情感,使学生在一节课开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而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寻找角。
巧用猜想,构建“高”“活”境界
在众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独特的魅力,能很快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境界。因此,借助实物等来猜想面积,体积,高度等问题,往往可见实效。
数学课堂技巧三
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探究
对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我们广大师生只是看到了成功的结果,而忽视了中间假设和推理的过程,这是很可惜的,因为其中蕴含了许多经验教训。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概念、定理,可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情景,有意识地将某些将要揭示的概念、证明的规律放入待“解决问题”之中,将学生学习概念、规律的过程设计成对这些问题的“再发现”、“再解决”的创新思维活动过程,引导小学生重复推演当初科学发现的过程,体验理论推理过程,可高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过程的弯路、岔路和纠偏过程后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从而增进创新思维的培养。例如,我们在教授学生“圆的周长”时,可让学生准备一根铁丝,然后弯成圆形,让学生自己动脑求一下圆的周长,这时,可引导学生剪断铁丝、拉直来测量圆的周长,采用“化曲为直”的方法。同时随时启发学生:“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 。从而激活同学们探索研究的兴趣。
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是关键
笔者认为,兴趣为创新研究的第一步,如果孩子对学习科目缺乏兴趣,没有动力,自然谈不上创新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除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外,通过创新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的教授学生们教材内容。
有研究表明 “提问式教学”策略可营造学生高参与的课堂氛围,增加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激发其学习兴趣。根据孩子生活实际,创设情景教学,可增加孩子对知识的亲切感与熟悉感,从而充分调动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另外,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形象直观,创设情景,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生动、明晰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和学习。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教学的技巧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