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如何做到有效提问_学习
数学课堂中如何做到有效提问
数学课堂中如何做到有效提问?对于教师的提问,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不能粗暴地让学生罚站、坐下、换人,而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尊重学生主前提;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教学中适时使用探询性提问
在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回答以后,接着追问一个问题。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的思绪方式、诱发新的学习兴趣。当不能确定在一个正确的回答背后,意味着有多大程度的理解时,应使用探询性问题来加以澄清,通过追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当得到部分正确的回答或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的回答之后,使用探询性问题可以诱发新的学习信息。使用探询性问题也可以使思维转向新的方向,为后续学习设定新的情境。探询性问题相对来说具有较高的难度,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度有恰当的把握。
尽量使提问内容具有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兴趣
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平平淡淡,那么就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它的趣味性。课堂提问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会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并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必须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信息,及时抓住最佳时刻对学生进行提问。一般来讲,教师提问有课前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的提问、课间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和课后总结性提问。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不宜过多,且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一般课前应设计好,问题还应问到点子上。如在上课初期,学生的思维处在由平静趋向活跃的状态,这时可多提一些回忆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时,多提一些说明性、分析性和评价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分析和理解所学知识的内容,进一步强化学习兴趣,并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当学生思维处在由高潮转入低潮阶段时,可多提一些强调性、巩固性和非教学性问题,可以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数学教学方法一
提问尽量兼顾所有学生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全面了解各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别差异,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问题和每个学生的实际,合理选择安排答问顺序。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先提名再提问,或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这样会使其他学生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不要形成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或总叫成绩好的学生回答;
也不能总叫“差生”回答,这样会花去很多时间,也会使教学节奏松弛。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先叫中等成绩的学生回答,并提醒全班学生尤其是“差生”要认真听,等中等生回答得差不多了,可以让好的学生补充回答,也可以试着叫“差生”回答,让他们逐步提高。教师应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把提问的机会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问要具有思考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思考性。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答案的问题带领学生想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提问变成了“例行公事”和“装点门面”的行动,从而呈现出一派表面的热闹,或者仅仅当成一种组织教学的手段,则难以达到提问的目的。问题过多,或者仅仅提出一些无需思考甚至是“是不是”、“对不对”的是非性问题,使学生离开“主旨”而步入“歧途”。要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就要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让问题自始至终在课堂中起到提纲挈领、引导和促进学生思维的作用。
设置一些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对课堂中某些问题适当延伸、拓宽,不仅会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问题的解决,能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和发现数学知识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领悟到数学的真谛,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设置这样的问题:你能快速算出每个季度的天数吗?引导学生利用每个月都大约30天这一特点,再结合大小月天数与30天的关系,快速算出每个季度的天数,即避免机械地背记,又巩固大小月的知识。
数学教学方法二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学生要有思考的时间
问题的思考解答需要一定的时限,尤其是复杂、开放的问题,如果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探索过程必然会被迫中断,思维难以活跃,无法实现问题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留有让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然后再相机组织他们讨论。这样,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得到答案,或达到答案的“边缘”,都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快乐感,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一般来说,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3秒左右的时间思考为宜,这要视问题难易而定。
研究表明,当学生思考时间从一秒不到延长到3~5秒,课堂就会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提出问题:把24本练习本平均分给8位同学,2位同学分得这些练习本的几分之几?学习好的同学能一口报出答案,这时部分学困生听到答案后,就不去思考,人云亦云的说出答案,课堂上气氛热烈,好像学生都掌握了。但在课堂巩固练习时,我又提出类似问题,有的同学就乱说一气,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题目,教学任务并没有完成。而我在另外一班上课时,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虽然部分学困生不能完成,但他们经过了思考,再经过老师的讲解,在巩固练习时他们都能很好掌握。
提问后要及时反馈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中要关注个性差异,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我们应尊重差异,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发现,尽可能以肯定与激励的态度去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其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要反映学生学习的成绩和进步,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真正体验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就让其“坐下”并立即转入下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
学生回答的到底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学生回答后,教师一定要对其作出适当的评价。对回答正确而且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不应吝啬自己的“大拇指”,应给予必要的甚至放大的赞扬。而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同学,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应进一步进行追问,逐步启发学生得到正确答案。而不能模棱两可,一味地表扬和迁就学生,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要适时进行指导,帮助其纠正。
数学教学方法三
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把问题提出来,逐步使学生善于提问。曾经有位外国教授这样来评价我们的留学生:中国学生回答问题的水平很令人佩服,但遗憾的是没有几个敢于或会提出问题。这一现象与我国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享有提问的权利,学生只能被动地、消极地听与回答。鼓励学生提问,不仅能启发学生不停地去挖掘和回忆知识,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果教师总是把自己放在首要的地位,或者让学生感到他们是教育的对象,这样就会加强对教育的反抗力量,削弱教育的力量。”(凯洛夫)只有当学生能积极思考,大胆表述时,教师才知道学生“疑”在哪里,“惑”于何处,才能对所教知识进行有效的指导、点拨和调整。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课题情境引入后,老师可以问问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经过预习,经过思考,可能提出问题:①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来的?②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自己所提的问题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中合理安排提问对象、有效处理提问结果
有问必有答,教师提出问题必要有学生回答。不同的答问对象又会产生不同的答问效果。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全面了解各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别差异,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问题和每个学生的实际,合理选择答问对象,安排答问顺序。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先提名再提问,或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比如按座位号或按点名册上的学号,这样会使其他学生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
不要形成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或总叫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这样会使其他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也不要总叫“差生”回答,这样会花去很多时间,也会使教学节奏松弛。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一般情况教师可以先叫中等学生回答,并提醒全班学生尤其是“差生”要认真听,等中等生答的八九不离十或答的差不多了,可以让好的学生补充回答,也可以试着叫“差生”,让他们逐步提高。教师应设计好不同层次的问题 , 把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数学课堂中如何做到有效提问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