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外开展数学兴趣小组_学习
如何在课外开展数学兴趣小组
如何在课外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数学课堂教学中,确保小组合作活动有效开展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怎样设计合作活动的目标、选择适当的内容,才能使合作活动达成有效?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培养数学兴趣的方法。
教师要把握开展合作学习的内容及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力量和个人责任,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遇到有讨论价值的内容,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合作学习成为需要,而不是为了走形式而进行合作学习。
例如,在《圆的认识》这一课中,我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把握时机,根据内容的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小组活动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又如教学“年、月、日”一课之前,我布置了一道预习题:小丹今年10岁,过了10个生日,小丹的哥哥小冬从出生到现在过了三个生日,请想一想 ,小冬今年几岁?学生看了题,有的草率地说:“3岁。”有的马上产生疑问:“妹妹8岁,哥哥怎么会才3岁呢?”有的甚至问我是不是把题目写错了。疑惑之际,我说:题目没错,小冬到今年确实才过了三个生日,为什么会有这样情况呢?请大家预习“年、月、日”这部分内容,小组内部先进行探究,看哪一组先得出其中的奥秘。这样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合作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共同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让合作小组参与课前预习
预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而预习是否主动也会影响预习的质量。但是一些同学缺乏预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无视预习,到课堂上疑点重重,感到吃力。我让合作小组积极参与课前预习,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调动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有时鉴于小学生思考时易出现随意性,预习前,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拿到小组里交流解决,比一比,哪组同学学得好,谁是小组中表现最棒的人。学生为了表现自己,认真地进行预习,这样在教学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怎样在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往往缺乏合作的技能与方法。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合作方法的指导与合作技能的培养,以实现多向交流、多元思考、相互启迪的合作效应,常用的方法有:协商法、辩论法、提问法等。协商法是在小组成员独立思考后,各成员先先后说出自己的想法,每个成员发言时,其他人倾听,然后学生自由交流讨论,形成集体意见。
这种合作方法可保证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思考和发言的时间与空间。辩论法则是在小组成员充分思考的基础上,由一个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其他成员围绕他的观点展开辩论;或者由一个小组的代表陈述他们的观点,其他各组围绕这一组的观点进行辩论。这种合作方法,有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多样化的思维碰撞中感悟数学的魅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问法是让学生针对课本和教师提供的教学材料,自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交流、不断领悟。这种合作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指导学生如何合作的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耐心倾听的习惯,告诉学生要尊重他人,要善于采纳同学的意见,以修改和补充自己的观点,要敢想敢说,表达观点时要条理清楚、言简意赅、突出重点。
构建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分工要明确,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与组之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与组之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怎样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求活――挖潜提高兴趣
1.教学语言活
语言是表达学科内容的媒介,是交流思想、传播知识的工具,语言与思维是分不开的.教学语言是调控课堂气氛的主要手段.教学语言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地位,相应地变化语调、语速,包括准确形象、练达的描述,风趣幽默的比喻等等.特别是对于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数学课来说,直观形象的描述、生动贴切的比喻常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教学语言的熟练驾驭要求教师广博的见识,平时多看些书籍,多思考几种表达方式.教学中一句充满情趣的话,一个恰如其分的比喻,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思维方式活
一道题、一个问题常常有多种思考方式,多个着眼点.所谓思维方式活,就是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充分开展其思维活动,能从各个角度研究问题,不至于钻牛角尖,从而发展和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
设疑激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探疑才是教学的真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冲突,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巧设悬念,以疑激趣。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时,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露出的三角形的一个角,去判断被遮掩的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设疑导入新课:“为什么看到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就可以判断被遮掩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为什么看到一个锐角则无法判断呢?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会明白。这两个充满悬念的问题,自然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和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从而实现了“无疑―有疑―无疑”的认知转化过程。“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疑”在引入中有动力作用,在转折处有启迪作用,在思维的转折点上有催人更上一层楼的作用。导入中设疑,教学中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使思维活动高潮迭起。
如何提升数学兴趣
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比成年人来说会差很多,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他们往往对幽默风趣的语言会比较感兴趣,从小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感到兴奋,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当然对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问题分析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老师们适当的夸张滑稽的动作会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之外的轻松,更能带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去学习,去思考,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学要求。
试想,如果教师们还是按照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去观察教育新形势的变化,一味的笼统式灌输知识,老师讲,学生听,对于这种抽象化、逻辑性的学科,学生们势必会感到枯燥甚至产生不解,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对数学失去兴趣,没有了学习兴趣,数学这一科目就很难深入的学好,最终会与我们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
引出上课内容的形式新
笔者曾在一个五年制高职班做过一次主题为“对数学课的看法”的民意调查,有很多学生反映对数学感到厌倦,有不少学生要求老师上课一开始最好能讲一个数学方面有趣的小故事. 笔者认为这个建议很好.传统上课一开始就是“今天我们讲……,首先复习一下……”,或“上次作业评讲一下……”,更有些老师是以训斥学生的形式开始一堂课的.也许有些老师认为要提高上课的效率就应该充分利用上课的45分钟,不能浪费时间在与上课无关的内容上.
提高上课效率的思想固然是对的,但提高效率并不意味着将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上课内容的讲解上.学生从下课十分钟的休息到上课,这中间有个转化的过程.当上课铃声后,有些学生的思维可能还停在休息时某件好玩的事上,注意力不能立即集中到教师身上,这就需要教师设法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上.讲一个有趣的数学史上的小故事是将学生注意力集中的一个很好的办法,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增加知识,陶冶数学情操.笔者在大学时认识一个物理系的老教师,他每次上课总要花几分钟讲一个物理史上的小故事,他的学生都非常喜欢听他上课.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在课外开展数学兴趣小组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