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侧重学困生_学习
数学教学中如何侧重学困生
数学教学中如何侧重学困生?“学困生”不仅基础差,学习方法也差,更主要的是智力发展也较慢,对他们的要求实不宜过急,给他们提出的问题要步于小,干扰少,份量少,辅导用的例、习题要起点低,有阶梯要采用及时巩固、适当重复,定期复查,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方法
1.减轻分数对“学困生”的压力
小学中考试频繁,分数对学生压力很大。学困生因为总是得不到好的分数,而受到老师、家长的训斥、责骂,同学、邻居的鄙夷和讥笑,“分数”带给他的几乎是“灾难”。对于学困生,我们应在一段时间内不记分数,等到学习成绩上升了再给他们记分数,这样做减轻了学困生对分数的压力,使他们比较轻松愉快地在“新的起点”上进行学习,同时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也是可以学会的,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
2.从训练“学困生”的注意力入手
不少学生智商并不低,由于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上课没有认真听课,造成成绩落后。另一些心智比较迟钝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貌似安静,实际上似听非听,对老师教授仍是不知所云。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注重训练他们的注意力,运用多样的教法,运用学具,吸引他们学习,教他们如何听课,如何发言,使他们逐步学会“会学”。
实施分次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学困生的智能、学习基础、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别,实施分层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困生的转化。具体做法是:
1.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对基础差的学生,制定基本目标:理解教材内容,按所给示例解答课后练习题。对中等生制定中等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答与课堂有联系的所有试题。对优等生制定较高的目标:能够运用新学数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自主学习,解决有一定难度的培养学生能力的试题。
2.在制定目标时,教师要注意目标质量的层次性,把讲解再现作为第一层次,问题答疑作为第二层次,再现探索作为第三层次,创造发现作为最高层次。通过多种思考和教学,使学生从模仿记忆到规律掌握,又从规律掌握到创造发现,一层层地深入下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能力。
数学教学方法一
无私的师爱,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创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特别是建立师生合作的基石――尊重、信任,鼓励学困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只有尊重孩子的心灵,以爱为本,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魅力。由于个性差异的存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优等生和学困生的出现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也应该是普遍的,不应因学生的家庭地位、家庭状况不同而不同;不应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教师的亲疏程度不同而不同;不应因有私人交情而不同。
小学生由于自控力差,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批评教育应讲究艺术,不能采用讽刺挖苦的方法。实践证明,只有诚恳友善地对待学生,心平气和地指出其缺点错误,学生才易于接受并改正;只有真心诚意地热爱学生,尊重孩子的心灵,采取多夸夸孩子的正面导向教育,学生才会有明显的进步。否则,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还容易导致师生情感上的隔阂对立,严重的甚至会对学生的心理构成伤害。
与自身的和谐――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很多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都是心理问题,数学教师要了解学生,首先就是要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才有可能清楚地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困生其需要培养的心理素质侧重于哪一方面,需要防治的心理问题是哪一方面,才能制定出有效的辅导方案,帮助学生摆脱困境,提高学习兴趣。让孩子在心情舒畅、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并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
特别是对思维比较慢的学生,在言语上进行暗示,要求学生用“我能行,我很聪明,我一定会赶上和超过别人”的心理暗示,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数学是有用的,让学困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只要自己用心,也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从而使教学超越课堂,发挥巨大的能量。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激发他们潜意识中的自信心,这时给他们简单的题目,自己解决了,就会信心倍增,即使遇到难题,自己也能够解决,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充分地展示自身的价值,从而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和谐。
数学教学方法二
掌握心理特征,激发学习兴趣,是转化“学困生”的前提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标志着从儿童进人少年期,他们在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新奇、爱表现、喜表扬,同时缺乏毅力、粗心考虑问题带片面性,稍遇困难就发问,爱模仿不爱钻研,精力不易集中,无法较长时间地聚精会神等。尤其是“学困生”,后者表现更为突出。
鉴于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发展史,中外数学家的轶事及趣味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同时坚持正面教育,宣传数学在当今科技瞬息万变时代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指出学习数学的征途坎坷不平,从责任角度刺激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一旦教师点燃了学生心中知识好奇心之火,他们就会发生巨大的学习能动力,兴趣产生动机,动机产生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是教学成功的起点,更是转化“学困生”工作的前提条件,而创造为“学困生”取得成绩的情景.更是刺激“学困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如教师能给“学困生”多表扬、多鼓励,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成绩,对他们在回答不出问题时能做正面启发,不在课堂上训斥,使“学困生”体验到获得成绩而满怀喜悦的心情,就能减轻他们信心不足和畏惧的感觉。这些都可能成为他们今后学习的动力,进步的转机或前奏。
了解认识规律,采取适当教学方法,是转化“学困生”工作的重要措施
1、所谓“学困生”,他们是“一听就蒙,一做就错,一放就忘”,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时要求实不过急,首先要了解到学生知识的“家底”,做到心中有数,在尽量帮助学生“还清旧债”的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赶进度,着重抓好起始质量。如初一教有理数一章前,不必急于上新课,应系统地研究小字数学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学生对算术掌握的程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一环套一环地循序渐进。
2、从感性认识出发。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学困生”的思维是以直现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又缺乏感性认识的特点,教学时必须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尽量多用一些实物,模型、图片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教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时,要充分利用“数轴”这一图形直观;讲到平行线可用“两条笔直的铁轨”这个实际形象来谈起;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当堂剪下三角形纸片的两个角拼到第三个角旁边,在直观上使学生确信定理的结论。在学生对特殊、具体事物有所认识后,就要注意把有关的数学知识一般化、抽象化,逐步引导学生从片面走向全面,从现象走向本质,从外部联系走向内部联系。如在讲授”角”的概念时,可举一些生活实例:象时针、分针所成的角,圆规两“脚”所张开的角等,接着要抽象概括出角的本质:“从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角的理性认识。同时强调角的大小与角们的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得出这就是角的内部联系。学生对类似这种内部联系掌握得越多,其数学知识也就越丰富。
数学教学方法三
1.从课堂抓起,渗透数学文化
要提高初中生的数学文化储备,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能力,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科学合理的途径帮助学生进行提高,通过对数学文化进行不断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数学文化,就要挖掘教材中可用的材料,将数学文化与教材内容结合,通过数学文化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几何“三角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给学生讲解勾股定理的由来,以及勾股定理在中国的发展史等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学习。
2.讲解数学名家故事,锻炼学生意志
教师在讲解每一部分数学内容之前,都可以用一段简短的时间为学生讲解一个著名的数学家刻苦钻研的事例或者一些数学家的名人轶事。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家的了解,锻炼学生的数学意志。并且讲解这些内容也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数学上有很多伟大的成就。他在青年求学的过程中非常刻苦,他热爱学习,经常是书不离手。曾经有一次,因为他还书的日期到了,但是书还差一点没有读完,他就在还书的路上一边走,一边读,他读书非常专注,以至于下雨了都浑然不知。这样专注的学习态度是值得所有学生学习的,他的故事对于学生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启发,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自己。
3.开展数学文化角,进行课外延伸
最好的渗透数学文化的实践途径,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数学文化角的方式,进行课外延伸,这样可以培养阅读习惯,增加学生对数学文化的理解。例如,可以将班级文化墙的一部分作为数学文化板块,让同学们制作关于自己最喜欢的数学家的故事,或者名人轶事、数学公式来源等。再如,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探访一些历史名题。如高斯也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他曾经用技巧的算法快速算出从一到一百的和就是很好的例子,对于学生进行数字规律的学习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数学教学中如何侧重学困生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