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设计小组活动_学习
小学 数学如何设计小组活动
小学数学如何设计小组活动?数学兴趣小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形式多样的数学兴趣小组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说说数学课堂的教学技巧。
通过小组活动来掌握知识的规律
每种知识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活动,你一句,我一句,逐步培养学生在诸多的材料分析中寻找规律,在各种材料的对比中找出异同,归纳出特点,使学生的观察细微,分析中肯,全面总结出知识的规律。如:在学习“行程问题的应用题”时,我们知道“速度×时间=路程”。通过练习,我们把应用题改成两车相遇,求总路程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探索,得出结论,这类题目可以这样做:“两车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学生找出这个规律后,还能得出求工作总量的结论:“两人工作效率的和×工作时间(共同的时间)=工作总量”。
通过小组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提出后,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提示,让学生自己探索,在小组中群策群力共同尝试探索,各自交流自己的设想和发现,通过讲述、书写、操作、画图等方法来解决问题,使问题转化成已有知识。问题解决后,可以研究选用哪种方案最佳。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提示:“我们已学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那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我们能做吗?能否通过一些方法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很快得出“运用通分的方法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然后选择最优方法。
通过小组活动来进行实验操作
数学课中有很多知识要通过操作来掌握的,但因每班人数多,教师管理不过来,往往使学生的操作过程得不到检查。而采用小组活动能及时的更正,对大面积提高质量有很大的好处。如用三角尺画通过已知直线和直线外一点垂直于这条直线的垂线。“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直线外一点要与另一条直角边重合,然后沿着这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这就是已知直线和点的垂线。”再如画角,平行线,等分除法,包含除法的操作都可以通过小组活动来达成。
怎样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
一 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是开展活动的第一步,是保证整个活动切实可行的首要环节。所以,在开展活动之前,教师要认真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制订详细的活动方案,确保活动的可行性。在制订方案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开展活动的目标:通过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展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水平。其次要做好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安排。根据学生的课余时间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根据学校的活动安排,确定活动地点。再次要选好具体的参与活动学生:可以让学生自愿到学习委员处登记报名,老师也可以建议一些成绩出色的学生参加。另外,在明确学生名单后,要做好参与学生的分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自主选择分成几个小组,要求小组整体水平趋于一致。为激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向学校申请活动经费,准备一些激励性的小奖品等。
二 要选择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
兴趣小组活动重在激活学生的参与兴趣,活动内容是整个活动的精华所在,直接影响活动效果,只有选择好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开展活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选择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数学。可以开展趣味数学活动,把数学融入故事情节,让学生从有趣的故事中学到知识。如一位老婆婆去卖西红柿,第一次卖掉全部西红柿的1/2多一个,第二次卖掉剩下的1/2多一个,第三次也是卖掉剩下的1/2多一个,最后篮子里还剩下1个西红柿,问:老婆婆原来有多少个西红柿?通过这样有趣的题目,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知识。还可以开展数学指导培训活动,联系课堂知识,进行课后辅导,化解学生课堂困惑,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三 要做好活动过程的调控和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的目标之一。教师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应注意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有时学生会对课堂知识感到迷惑不解,教师不应直接告诉解法和答案,而是要做好引导工作,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索找到答案,学会解法,举一反三。如一些学生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时,一般都是注重将数学公式应用到题目中,忽略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对数学知识点理解不透彻。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推导数学公式,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三个一元二次方程,引导学生找出方程根的规律。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通过“每道题目中a、b、c起到的作用”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样,促使学生从“听”知识变为“钻”知识,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主探求中体会数学的魅力。
小学数学如何设计小组活动方案
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明晰知识结构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在讲授苏科版七年级数学“13.2可能性”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概率与频率的联系、用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即频率来估计概率,课本编排了“数学实验室”让学生动手探索,但有的老师认为课本已给出了数据及频率折线统计图,就没有必要再让学生动手抛硬币,一来结果与课本上应是一样的,另外更怕课堂乱糟糟驾驭不了。
但笔者认为这种动手活动一定要做,原因有二:①动手操作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家、教育家们治学的态度和方法;②在动手抛硬币、画频率折线图的活动中能充分体会概率与频率之间的关系,了解频率的稳定性,能用频率来估计概率,从而达到明晰知识结构的目的。因此,在引入时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谈谈“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频率间的关系,然后提出问题一:你认为抛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问题二:你认为应怎样试验?学生兴趣很浓,纷纷畅所欲言。然后,笔者就安排两人一组抛掷硬币50次,并记录正面朝上的次数,然后汇总数据计算频率,画出折线图,并估算出正面朝上的概率。在这节课中,学生表现出的是强烈的兴趣,汇总数据、画图都表现了治学者应有的态度,问题逐个解决了,明晰了知识结构,也获得了知识。
人的认知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本身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以保证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得到满足,并激起其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的用途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进而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例如,笔者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发给每位学生一张报纸进行对折实验。
问:对折一次变成2层,再折一次变成4层,你最多能折几层?这时学生兴趣很浓,纷纷动手折起来,结果发现折到8次就不能再折了。这时再设问:你能计算出折出报纸的层数吗?学生有的讨论、有的动手计算:2×2×2×2×2×2×2×2=256层。学生计算出结果后,笔者继续发问:“如果一层纸0.1mm,一层楼高3m,假如你把报纸折了20次,请你猜想一下,这时报纸有30层楼高吗?”一开始学生都持怀疑的态度,有的直接喊出:“没有”,有的学生开始计算起来,不久后,很多学生都露出了惊讶的神情,纷纷交头接耳,最后作出了肯定的回答。看着兴趣很浓的学生,笔者引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板书:220,以及乘方及幂的概念。 实践证明,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再适时指导,学生就可以在活动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并获得学习的乐趣。
如何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数学教学
操作方法要恰当
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草率从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经过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而且有利干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面积一节时,在演示长方体表面积的操作过程中,有的教师是把表面积整体展开,得到一个组合的平面图形,然后分析推导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有的教师把三组相对的面逐次撕下来,贴在黑板上,然后分析推导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我认为以上这些操作方法不够妥当,因为无论是认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还是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都必须凭借三维空间才能实现。在分析探索长方体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和左右两个面的面积的方法时,必须凭借“体”的形象或“体”的表象进行,让学生直观地看出,求这4个面的面积是用“长×宽× 2”和“宽×高×2”。但如果离开“体”的形象,把两组对面放在一个平面上考察、研究,学生往往会产生心理眩感――求这两组对面的面积似乎是“长×宽×2”。由此可见,用展开法的操作方法探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是不恰当的,也是不可取的。在演示长方体表面积的操作活动前,应制作活动教具(可逐次展开相对的两个面,且可马上复原),操作时,凭借“体”的形象,用功态演示,突出感知对象,把一组对面先展开,展开时这组对面仍不离开“体”,学生看清楚后,马上把这组对面复合“体”上。 这样通过操作,不仅可以让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综合归纳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一般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操作过程要有序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这个阶段,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的,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
如果操作的程序混乱,学生的大脑中就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条理性可得到提高,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主要是运用“凑十法”来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有序实物演示,再让学生模仿老师操作进行“凑十”,然后让学生想操作过程。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如何设计小组活动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