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简约化数学课堂教学_学习
如何简约化数学课堂教学
如何简约化数学课堂教学?数学课堂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改革应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点,而数学课堂教学更应立足其自身的特点。用简约的数学课堂将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才是我们最终追求的。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数学教学方法。
课堂导入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是现在有许多教师很瞧不起那些简单的引入方式,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把本来很简单的内容复杂化,为了联系实际,把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或难以理解的内容强加到课堂中,无端的设置了许多障碍,使同学们一开始就迷雾重重,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我认为简单,直接的引入更适合数学教学。
今天的数学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数学课堂上一大风景,然而,这种学习方式真正成功的很少。要么一堂课乱糟糟,老师很难驾驭;要么流于形式,每一个问题都事先设计好,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其实我认为,合作学习的价值不在于其结果,而在于其过程,一节课有无合作学习的必要,该怎样合作学习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不具备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比如,在大多数高中学校中,班容量很大,学生的座位固定,给分组带来了很大麻烦;另外中国的学生从小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要想改过来是不容易的。而且我调查过许多高中生,他们更喜欢安静的学习环境。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原本安静,简明的课堂弄的过于热闹,也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分成固定的小组。数学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高中数学课堂,对于一些问题,需要留给学生静静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静静的思考中不断完善数学思维品质,体验数学思想方法,陶冶数学情操。一节课,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使合作学习深入的进行。大多数情况下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既要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又要给予学生安静的学习。至于合作学习,可以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来进行,还可以在课堂之外以不同的方式展开。简洁、明快的课堂更有助于学生展开数学思维,更利于数学学习。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要简洁明了、恰到好处
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整合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发挥了它变抽象为具体的功效,特别是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更是发挥了其强大的功能,在一些复习课中,增大了课堂容量。于是在数学课堂上有的老师赶“时髦”,盲目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装饰效应。在某些学校,如果一堂课没有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纵使教师讲的再精彩、发人深省,也难以得到认可。
然而,多媒体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它能否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果我们的传统教学手段效果更简明,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抛弃它呢?记得一次公开课中,曾经有三位教师的授课内容为《椭圆》第一课时,在讲述椭圆的定义时,均抛弃了传统的椭圆画法,做了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可是无论课件做的多么精彩,学生只能“一饱眼福”,收效甚微。心理学实验证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而我们的传统画法,却可以使同学们人人参与,动手画图。我在本节课教学时,课前让同学们同桌两个准备一套用具,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合作画图。这样做既简单又明白,可以说投入小,收效高。所以,我认为本节课可用多媒体课件导入,至于定义的讲解,还是用传统教法为好。况且我们一些农村中小学财力有限,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条件还不成熟,那么我们不妨用我们“简陋”的教具辅助教学。
培养数学思维
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极值”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见过的山脉,引用山脉中的山峰和低谷来设问,当提到“极值”时,学生们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极值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山脉中的“极值”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
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营造数学氛围
创设民主氛围,培养学生提问的自由度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所谓自由度,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自由提问,获得主动发展,体现主体性的程度。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转换主体角度,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问题的答案也不拘泥于某一定向性结论,而是帮助学生积极地寻答案、思路和学习目标,这样,学生的提问意识就会更强烈。例如:“三角形有两个角度数分别是30°和80°,求第三个角的度数?”解决这道题时,教师不要忙于提示学生应分两种情况考虑,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去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提问的自信度
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简单与否,对错与否,不要先发表意见,先“定调”,而应该先让学生讨论,大胆提出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耐心、细致地点拨提示,即使对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也要尽量找出所提问题的合理部分,给予及时的肯定、表扬和鼓励,这样就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勇气和信心。
适时启发点拨,培养学生提问的清晰度
所谓清晰度,是指提出问题的思路、研究对象、条件、结论的清晰程度。由于学生受知识、能力的局限,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思路不清,方向不明,研究对象模糊,学生便会相互争论和补充,促使一些学生主动翻阅课本,查找参考资料,向同学或教师咨询、质疑、阐明自己的观点。一堂课内学生之间相互争论,相互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他们理清思路,纠正错误,提炼观点,逐步提高质疑水平;鼓励学生提出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清晰明朗,增强认知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学生既敢于质疑,又善于质疑,真正地体现主动学习。
培养数学兴趣
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兴趣的源泉在于把知识加以应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充当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需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的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究其应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大胆的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的是有用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最好把学生带入实际情境中,使其身临其境,由衷的想知道”怎么样”、”为什么”,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既体现了学习数学的意义,也激发了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游戏活动是初中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探索与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
如古代数学书《孙子算经》中有一个著名的问题”物不知数”,在这个简单的数学游戏的背后,实际上是包含着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推求上元积年算法的一个概括,或者说是推算上元积年的一个数学模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利用七桥游戏所创设的情景,把游戏者带入一个富有挑战的学习境界,让他们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同时将游戏者感兴趣的大量素材直接整合到游戏中,非常有助于增强游戏者的学习动机,有助于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简约化数学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