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_学习
如何改变 初中 数学课堂教学
如何改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要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踏实努力,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运用数学智慧
在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创建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够全面和深入的特点,及时给予指导和辅助,通过适时的点拨和指导,开启学生的数学智慧,让学生自己进入到数学知识的殿堂之中,领悟初中数学知识的奥妙。
例如:在初中数学知识案例中,以体育课程内容的推铅球为例,假设铅球行进的高度y与水平距离x(单位:m)之间的关系是:y=x2+x,则铅球被推出的距离为多少米?对于这一数学问题,有部分学生不甚了解问题的求解涵义,教师则可以给予提示:(1)y与x的实际涵义是指什么?(2)测量推铅球成绩时,铅球是处于什么位置?在教师的启迪之下,学生自主分析和思考得出:这个数学问题的实质在于求y=0时x的值,也即求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继而,教师再让学生思考铅球的出手高度为多少?并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分析这个问题的实质在于求x=0时y的值,即求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由此可见,在教师的指导、点拨和适时追问之下,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数学智慧,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更好地掌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效果。
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一般分为组织教学、复习引入、讲授新课、练习巩固、课堂总结五个阶段。优化教学过程,重要的是要打破程序化,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学生现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合理、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把握教学节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活动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这样才能改变教学过程比例失调、节奏缓慢、气氛松散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给每个小组发一个可以拆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的圆柱形纸筒。小组通过观察和拆解,很快明确了“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的和”,两个底面是圆属于已有知识,而侧面积就通过重复“拆――组――拆”的操作,不断呈现出长方形的宽等于侧面积的高、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的情形。学生很快推导出侧面积的计算公式,从而推导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这时利用多媒体直观地呈现出长方形和侧面积各部分相互对应的面积公式)。在练习巩固环节,我还是利用这一学具引导学生计算拆去一个底面的表面积、拆去两个底面的表面积。整个过程只用一个实物学具,素材虽少,但它与多媒体呈现圆柱体相比较既具有动态,又更真切、直观、立体。活动的过程是操作的节节推进、探讨的层层深入、思维的步步升华。多媒体的运用直观地呈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与转化过程,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才会乐此不疲。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使学生内心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自觉地探索问题,获取新知。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老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们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的回答:“喜欢!”接着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我说:“同学们,一般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这时,我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提供学生机会,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机会, 在教学中,我从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的差异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
在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提供适合各层次学生展开思维的问题信息。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来。如我在教学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由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后动脑思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梯形有哪些联系呢?”这样的问题能留给学生宽松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优等生可以抓住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有条理地叙述出来,中等生只是在叙述条理上稍微差一些,就连学困生也能说出一二。再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
吸引学生的数学课堂
数学教师的教学艺术是数学课堂教学不断吸引学生的强大动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知情交融的催化剂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伟大的数学教育思想家波利亚明确表示,教学是一门艺术,尽管他没有更多地去阐述其中的道理,而把重点放在考虑教学艺术的一些招术上,他希望通过一些小诀窍来启发我们对教学艺术的认识。
教学与舞台艺术有许多共同之处,数学教师的语言、教态和语气随时都可能成为学生喜欢或讨厌一节数学课的理由,成为不断吸引学生的强大动力,成为学生学习知情交融的催化剂。例如,你要给全班学生讲解一道题,这道题你已经教过不知多少遍了,当然,多年以来你十分熟悉所教的教材,的确你对这道题早以兴奋不起来了。但是,教师千万不能把自己的这种情绪流露出来,如果教师显得有点厌烦无趣,你面对的学生自然都会认知动机和情绪不高。解题一开始,你就要装出兴致勃勃的样子;解体过程中,要表现的自己突发的许多灵机和高招;最后解完时,要装得十分惊奇,就如出乎意料一般,显出洋洋得意的满意表情。学生也必将被你的情绪所感染,就这样心甘情愿地被你征服。
注重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的学提供一种帮助,以促使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的学习建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和强化学生自我的学习建构过程。教师一是要注重引导学生知识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结果。在概念及定义形成或产生之前,往往存在着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是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契机。因此,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参与概念形成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再现“数学家的思维过程”。如讲韦达定理时,教师让学生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再求出两根,然后把两根相加、相乘,然后进行比较,得出根与系数的关系。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概括的思维过程,正确理解了韦达定理,为以后利用这个原理进行解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规律的总结过程。
数学的定理、公式和法则等都是数学规律。其推导过程往往是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极好材料,所以应让学生积极参与这一思维过程。如勾股定理的教学,学生通过“实验→猜想→论证→理论”的求证过程,比直接给出定理理解深刻,而且记得更牢。三是注重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解决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知识的获取,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无一可以离开解题。把握解题思维过程,不仅能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还要努力转变传统的只知完成教学内容而不顾学生有没有真正掌握的做法,做到既完成教学任务又使学生有效参与。这样,教学过程始终围绕学生中心学习目标,实现因材施教。如在教“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一节时,教师结合不同学生的能力实际,安排几个不同的图形让学生指出3种不同的角。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减少了教学中的盲目性,提高了针对性,使学生处于“最优化”的学习状态。
数学课堂训练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配的关系,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为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 再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从问题入手逐步深化认识,不但能够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无从下手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起点发展,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 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
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计划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2/5.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4个, 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虽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2/5和7/9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的, 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2/5”,这说明甲、乙计划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几比几?“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又说明甲、乙实际加工零件个数是几比几?这样,就将以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量的分率关系,直至解答出这道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分数联想到比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发散思维的培养。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改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