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_学习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它们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既重“结果”又重“过程”
面对数学新课程,教师不能以给结果来替代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因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接受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自己探索、体验的过程。所以,数学学习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让他们经历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碰撞,带给他们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动手实践的机会和发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结果”,更要重视“过程”。教师要做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和学生一起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在动手实践中进行观察、类比、想象等,培养和启发他们的多向思维,从而让他们不断地、更好地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真正学到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
如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的教学,笔者主要围绕两次“经历”开展教学活动:一是让学生经历构建植树问题数学模型的过程。情境创设后,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线段图、说一说,然后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展示,采用对比、推理等方法,他们很快地归纳出发现的规律和关系:“(两端要栽)植树棵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找到了四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二是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模型去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当学生建立了数学模型后,接着加强他们对模型功能的拓展和应用,设计“2路公交车站的个数”、“粮贸大厦的钟声”、“装路灯的街道长度计算”等问题,以保证学生能深入地理解数学方法。学生在经历中不仅形成了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而且加深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和数学应用意识,体验到了数学思维的乐趣,达到了增长智慧、发展数学能力的学习目的。
重视教学的教育性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教育并不在于学生掌握多少科学知识,关键在于他们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塑造、思维品质的养成及实事求是态度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而要以人为本,确立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新教学价值观,和学生一同探讨、分享、创造美好的生命经历;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兴趣和态度的培养、自信心的建立、愉悦情感的体验和思维品质的锻炼与提升;要结合数学课程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挖掘它的内在思想性,联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的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有机地向他们渗透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数学学习等德育;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意志、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总之,数学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促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充分、最有价值的发展,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真正统一。
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设置疑问,在兴趣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兴趣因素,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如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为此,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教学,就必须培养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怎样培养呢?我认为设置疑问是好方法。如:教学“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先讲述自编的《八戒吃西瓜》的故事:一天,悟空和八戒在荒山里玩捉迷藏游戏,他们玩累了,觉得很渴,就分头去找解渴的食物。好不容易,八戒抱来一个大西瓜,悟空说:“把西瓜切成两半,一人吃1/2。”
八戒马上摇着头回答:”不行,不行,西瓜是我找来的,我应多吃点。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4。”悟空想了想说:“好,好,就让你吃吧。”随后,悟空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递一份给八戒:八戒看到这块西瓜,也不好说什么,因为他已经说了自己要吃,只是边吃西瓜边说:“嘿嘿,猴哥,我真傻。”讲完故事,我问同学:“你们知道八戒为什么说自己傻吗?”学生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在不自觉中参与了课堂教学。 再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得到的商中间有零的除法”例题时,我让学生运用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说说2835÷27=15的计算结果对不对,设下“计算结果错在哪里”的疑问,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回答提问,积极参与了课堂教学。
因材施教,在成功中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由于不同个体的学生存在着知识能力方面的基础差异,存在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差异。因此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应讲究教法、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首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师不偏爱出色生,不歧视后进生,要给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关爱,激励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其次,要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对于后进生来说,成功的积极意义远远大于失败,因此,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更应特别关照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问时如果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要立即给予肯定、表扬、赞许,让学生心理充满自信。
个别后进生答不出来或答错时,教师也不要马上否定,而要引导和启发学生,鼓励他们发现错误,并且及时纠正。如:教学“笔算两位数乘、除多位数”时,我尽量让后进生演示,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计算正确,使其感到成功的喜悦。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我请后进生上讲台,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感知平行四边形沿一条高剪开,就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使其感到无比惊奇和欢愉。总之,教师要善于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克服学生畏惧心理,用成功的喜悦将他们引进数学知识的殿堂,这也是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方法之一。
吸引学生的数学课堂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数学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学生在快乐主动的氛围中进行有效学习
要想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一定要先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种活跃的情境中勤于动脑,自由发言。众所周知,在学生的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能力是非常差的,既不利于教学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所以,教师一定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的兴趣大增,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理论知识和推理最多,教师一定要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平台,让学生觉得教师没有搞“一言堂”,没有把所有的问题都一锺定音。教师是可以和学生平等交流的、倾听学生心声、并能适时地提出赞扬或意见的大朋友。
只有这样,学生在中学数学课堂上才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但是教师一定不要给学生画思维圈子,因为这样就会限制学生的思路,教师也不要过度地去引导学生,这样会让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在关键处点拨学生。最后,教师要让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比如自己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教师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总结出答案。尤其是学生一些独特的想法,教师一定不要轻易否定,我们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因为这是创新的根基。
数学课堂训练学生思维
营造环境,以情激思
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于标新立异,从而诱发创新思维。
首先在学习中互助合作,对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讲错了也不要紧,对学生的专业进行小评、互评、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争议。如教学“路程问题”时,学生在计算路程和时间上出现如下几种算法:(1)45×5+55×5;(2)(45+55)×5;(3)55×10-(55-45)×5;(4)45×10+(55-45)×5。我先让学生说出这样算的理由,然后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思路,收到了内在反馈信息,促使“创新”思想的幼芽在学生的心灵中萌发。
激发兴趣,以趣促思
兴趣是思维启动的前提,是人乐于接触,认识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学生一旦产生了对数学的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自觉的获取知识,持久的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觉,激发丰富的想象和思维,就能推动他们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用愉快的情趣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实践思考,充分发挥主体作用:(1)让学生看书自学,再用圆规任意画一个圆,并汇报实践操作的体会。有的学生初学画圆没有成功,教师让他们说出原因,圆规针尖滑动画不好,需要固定圆心,圆规两脚叉开的大小画圆时发生变化,所以画的不圆,叉的大小要固定不变。(2)让学生在一张纸上不同的位置分别画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再问:这两个圆为什么位置不同,大小也不同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得出:定点决定圆的位置,定长决定圆的大小。(3)用尺子在一个圆内让学生分别画出圆的半径和直径,提问:你能画出多少条?在画圆的半径与直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圆的半径和直径各有无数条,从而得到圆作为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有无数条。学生通过以上实践操作,不仅发现了问题,而且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