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_学习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突破教学难点
人的思维一般来说是形象思维发展在前,抽象思维发展在后。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一些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尽量用图片、实物等,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形象去获取抽象的数学知识。
运用多媒体,建立多种感觉通道,提高理解运用能力
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图、文、声并茂,动感逼真,形象直观地展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信息。例如用电脑动画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梯形的面积公式,电脑画面直接、灵活地展现割补方法及公式推导过程,使学生把听觉、视觉、运动感觉等协同利用起来,刺激感官,印象深刻,深化认识。这样,既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所学知识的特征,进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获取信息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多媒体已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学生取得信息的资源库。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提出一些相应的拓展性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课余时间用电脑查阅资料。例如,我听了一节《圆的面积》研究课,教师在课的最后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在大自然中,为什么花儿都是圆形的,而不是三角形或正方形的?我在教学完圆的面积后,也布置了同样的作业,让学生查找。学生对于这个现实、有趣的问题很感兴趣,通过电脑查阅,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在三角形、正方形、圆中圆的面积最大,花是圆形就能接受更多的阳光雨露,更好地成长。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诱导者和协作者,只有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根据知识的背景、学生生活环境、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在观察、猜测、思考、推算等活动中自主探究,实现自我价值。
例如,我在讲授直线一节时,先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探照灯”和“手电筒”的动画图像,诱导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直线图形例子,然后抛出问题:你认为直线知识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同学们激情飞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谈到了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我看目的已达到,于是趁热打铁,对学生进行几何语言和识图能力的训练。学生逐步熟悉了几何语句,准确区别了直线、射线、线段等几何图形,并通过对直线、射线、线段概念、性质、画法的教学,学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方法,同时也养成了自主探究的好习惯。
让其合作交流体验“说数学”
说数学指数学合作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如:教学分数化成小数时,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通过互动讨论合作交流得出:生1:可能与分子有关,因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生2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生3: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师: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讨论合作交流更激烈,几分钟后得出:生4: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生5: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一、 启发性教学,激发兴趣
“志从趣生”。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家卢俊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投影、实验等直观教学手段,给学生以形、声、色、体直感,增强教学艺术感染力。采取设疑、布谜、创设悬念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一个故事、一个谜语、一场游戏,甚至是教师抑扬顿挫、节奏明快、富有激励性的语言都能创设出一种催人奋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注意充分发挥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发展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对直观辅助手段的兴趣及时引导到教学内容的探索上来,给学生设置一些”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产生积极思考还未想通、准备解答还有些困难的”愤悱”之感。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二、让学生自己当老师
强调能者为师,才能充分体现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表述自己对某知识点的理解与想法,讨论、争论直至面红耳赤,教师适时、适当地给予解释或分析,这不仅不能埋没教师的地位,更能体现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一题多解、一题巧解,可以采取学生交流、讲解的办法。通过不同学生的不同解法的展示,使学生意识到知识的灵活性,增强了一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另外一部分学生的信心。好的解题方法不仅能事半功倍,而且还能促进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伴随着巧解题目成功的喜悦,又必然激励学生去进一步攻克新的数学难关,使学生在”求技巧→兴趣→再求技巧”的良性循环中,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 营造和谐氛围,激发成功的欲望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的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在愉快、平心静气的时候,学习效率最高,最容易产生创新灵感。因此,教师必须坚持教学民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还给学生,把自由还给学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思维
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由人们的认识需要引起的。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意向,引起学生的认识需要,就要创设出一种学习气氛,使学生急欲求知,主动思考;就要设置出有关的问题和操作,利用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以造成认知冲突。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认知冲突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冲突式差别,这种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的惊愕,并促使其注意关心和探索的行为。如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创设思维情境。教师通过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进而诱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思维。
如在教“有理数的乘方”时,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人说如果将一张厚度是0.006cm的纸裁成两等份,把裁成的两张纸摞起来,再裁成两等份。如此重复下去,第43次后所有纸的高度便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385000km,你相信吗?”学生会觉得这个问题很悬,又好奇,很快就被这个问题所吸引。此时,教师指出这个问题需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来解决。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实践思考,充分发挥主体作用:(1)让学生看书自学,再用圆规任意画一个圆,并汇报实践操作的体会。有的学生初学画圆没有成功,教师让他们说出原因,圆规针尖滑动画不好,需要固定圆心,圆规两脚叉开的大小画圆时发生变化,所以画的不圆,叉的大小要固定不变。
(2)让学生在一张纸上不同的位置分别画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再问:这两个圆为什么位置不同,大小也不同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得出:定点决定圆的位置,定长决定圆的大小。(3)用尺子在一个圆内让学生分别画出圆的半径和直径,提问:你能画出多少条?在画圆的半径与直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圆的半径和直径各有无数条,从而得到圆作为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有无数条。学生通过以上实践操作,不仅发现了问题,而且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