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如何进行组织教学_学习
数学课如何进行组织教学
数学课如何进行组织教学?有效教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又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一、在课改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的教学体现了教师的主体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一味地由教师传授,缺少互动这个环节,这样学生毫无兴趣,他们被动地学习,甚至不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教学让学生丢掉了这位好老师。在没有接受到课改要求之前,笔者的教学方式也是这种传统,因而教学效果不好,学生的成绩平平,甚至一年比一年差,最终达到多数人不及格。这种结果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弊端造成的,教学中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现在想起来,愈加觉得课改的重要。那么,究竟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笔者个人认为,先要激趣,上课之前要精心设置一个问题,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接着引入新知,就会让学生容易掌握,因为这是学生在急切的心理驱使下学习的,不言而喻是有效的。
二、在课改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都知道,知识不是教师教学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教师应变教会为学生学会。学生能否充分掌握知识,取决于教师对教材教学大纲的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的精心准备和问题的巧妙设计。教师只有不断设疑,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展示,不断地解疑、答疑,使学生的智慧碰出火花,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得课堂成为有掌声和笑声的课堂,这才是一堂好的课改课,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会得到体现。
三、在课改教学中,要以训练为主线
数学是一门主要训练学生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理解问题能力的学科。由于数学这门课的独特性,决定教学中应以训练为主线,让学生多做、多练、多思考、多置疑、多交流,达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注操作体验,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家吕叔湘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有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动手操作能力是未来人才的需要,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传统数学教学薄弱方面。要改变被动学习模式,引导操作体验,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下,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让给空间,让其画一画、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引导探求知识,寻找规律,用所学知识发现或创新,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如:教学三角形时,先请学生做出三角形,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又如:在教学认识正方形时,师放手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讨论互动得出:生1:通过度量发现正方形四个角相等;生2:通过沿着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个角相等;生3:通过用一个角与其它三个角相比,发现四个角相等;生4:将相对两个角重合,再将相邻两个角重合,说明四个角相等……总之,学生通过操作,发现正方形四个角相等,在课堂教学操作中培养创新意识。
让其合作交流体验“说数学”
说数学指数学合作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如:教学分数化成小数时,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通过互动讨论合作交流得出:生1:可能与分子有关,因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生2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生3: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师: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讨论合作交流更激烈,几分钟后得出:生4: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生5: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加强直观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充分运用教具和演示实验等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例如椭圆,双曲线的概念很抽象,我就用两个图钉代表两个定点F1,F2,用一根绳子代表定长,再拿一支粉笔给他们演示椭圆的形成过程,又让学生自己上讲台演示一遍。用两个图钉代表两个定点F1,F2,将拉链拉开一段,其中一边的端点固定地F1处,在另一边上截取一段AF2< F1F2,作为动点M到两定点F1和F2距离之差,而后把它固定在F2处,这是将粉笔置于M处,于是随着拉链的逐渐打开,粉笔就徐徐画出一条曲线,同理可画出另一支,再让学生自己来演示一遍。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椭圆,双曲线的定义,而且把课堂教学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以迎合学生的好动心理。学生在活动操作中既吸收又加工;既深化概念又形成能力。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中学生正是喜欢展示自我、荣誉感强的阶段,教师可针对这一特点在课堂练习时可采用以:口答题和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如果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就可以强化其健康的学习动机,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这就是学习效果的反馈作用。因此,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是调动学习热情的有效办法,它可以使学习的兴趣连续不断,使学生保持主动精神和主体地位。所以,我们应该在考试或测验后及时认真阅卷,作出较详细的阅卷记录,尽快地进行讲评,力争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通过课前提问、课堂作业等多种形式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比学生的思维敏捷程度,考察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解题思路和技巧。运用这些形式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不甘落后的上进心。
用成功效应激发兴趣
用成功效应激发兴趣,简单的说就是让学生在不断成功中感受快乐,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成就感是一个人保持对于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原动力。知识竞赛之所以使人趋之若鹜,并不是它的奖励让人眼红,而是人们愿意得到一种肯定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喜悦,这种情况就是”成功激励兴趣”的典型例子。为此在教学中采用竞赛的形式,也是激发兴趣的手段之一。[3]如在课堂上经常开展一些计算比赛、改错比赛、编题比赛等,对于获胜者给予表扬,对于失败者给予鼓励。当然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比赛要分层次进行,让每个学生都有获胜机会,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建立起更强的信心。另外要充分利用考试的教育功能与学生学业评价的激励性功能。要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以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待考试,通过考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思维
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由人们的认识需要引起的。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意向,引起学生的认识需要,就要创设出一种学习气氛,使学生急欲求知,主动思考;就要设置出有关的问题和操作,利用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以造成认知冲突。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认知冲突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冲突式差别,这种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的惊愕,并促使其注意关心和探索的行为。如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创设思维情境。教师通过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进而诱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思维。
如在教“有理数的乘方”时,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人说如果将一张厚度是0.006cm的纸裁成两等份,把裁成的两张纸摞起来,再裁成两等份。如此重复下去,第43次后所有纸的高度便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385000km,你相信吗?”学生会觉得这个问题很悬,又好奇,很快就被这个问题所吸引。此时,教师指出这个问题需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来解决。
数学学科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数学学习的难度。数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而数学兴趣的培养是学生学习这一学科的自觉性与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思维的动力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学生数学气质及创新个性的培养,数学气质是一种复杂的个人的心理形成的
数学气质的实质所在,应该是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持之以恒的品质,这正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特有的典型的个性心理特征。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数学课如何进行组织教学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