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设计好的问题_学习
小学 数学教学如何设计好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设计好的问题?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作为教学的重要形式,既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我们应坚持提问对于课堂生成的作用,坚持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注重提问的技巧和方法,要学会善问、巧问,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提高课堂提问的教学效果,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提问要重视“量变”到“质变”的统一
课堂提问应该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提问的方法与技巧的统一。课堂提问不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应该注重问题的价值,提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和形式的变化,关键在于问题的质量,是否有思考的价值和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起到作用。提问必须有针对性和思考性。如我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了几个问题。一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变化对于分数的商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很快就能知道,分数的分子变大,分母不变,分数的质会变大,相反,分数的质会变小。我接着问,1 / 2与2 / 4、 4 / 8、8 / 16是什么关系呢?学生也能很快就发现这四个分数是相等的。到这里为止,提问还没有难度,也没有什么思考的价值,如果继续问学生:“你们认真观察一下,这四个相等的分数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这样的提问,学生就有了思考的空间和思考的方向,在提问有了数量的基础上就要相应提高提问的质量、提高问题的学习价值。
又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内容时,学生对于分数中“二分之一”这个概念有许多错误认识。我告诉学生:二分之一,就是把一个东西分成两份中的一份。但在实际中二分之一的表现是很多的,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请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二分之一还会有哪些情况呢。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二分之一的表现。有个学生说:“我们家有四个人,妈妈和姐姐是女的,我和爸爸是男的,我们男的就是家庭人数的二分之一。”我接着又提问:“为什么这个情况也是二分之一呢?”学生讨论后,我分析说,一个数字或一个东西,不管他分成多少份,只要占到这个数字或东西分量的一半,就是这个数的二分之一。
提问要体现“新知”与“旧知”的结合
课堂提问的技巧表现在多方面,提问体现教学内容的“新知”与“旧知”的互动就是一个重要的技巧,有艺术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深度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难易结合,不仅要考虑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设计这样的问题,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所提问题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学习过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利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去构建新的知识和认识。我们设计的提问要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小渐大、由偏至全,即要设台阶,循序渐进,步步引入。
潘雪琪老师在教学《秒的认识》时,她连续设计了五个问题。一问:观察钟面上哪根针是秒针,秒针长得怎么样?二问:秒针走一小格是几秒?三问:秒针走1大格是几秒,你是怎样知道的?四问:如果秒针要走10秒,可以从几走到几?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五问: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大家看到了什么?这一系列关于秒的认识问题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一般,层层深入、层层递进,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又能照顾到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对于那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就能认识;对于那些有一定难度的提问,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去认识;对于那些有很大难度的提问,学生可以通过探究性的学习去不断的加深理解。问题有层次性,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话可说,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1.巧设问题的情景。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比如,在教学“体积概念”之前,可为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乌鸦原来是喝不到水的,后来为什么喝到水了?放人的石子与水位升高有什么联系?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理解并牢固掌握体积的概念。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它更是一种情感过程。对于这种情感教学,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首先,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这样,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从而让他们感到学习有兴趣。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无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数学教学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我们特别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镜面对称”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自带一面小镜子。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利用教具,激发兴趣
直观教学把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教具或实物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能帮助学生丰富想象,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可以达到理解掌握新知识,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时,我组织学生一起撕面粘叠,证明长方体对应面的面积相等,拆框架比较验证长方体对应棱长度相等,再将拆散的长方体框架还其原貌。通过”撕-拆-装”一系列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动态的教学中,个个学得既有兴趣,又能够很自然地认识和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由动手操作,引发思考问题,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特别是在学习几何形体知识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操作开拓了学生的认识领域,培养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灵活性。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开展活动,培养兴趣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拓宽知识的尝试和广度,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获得开拓性发展,产生自觉探求数学问题的强大动力。如:利用课外活动搞数学知识竞赛,举办数学墙报等。为了纠正孩子们粗枝大叶,我认真毛病, 开展了无错题竞赛 这种活动与班级的”小红花竞赛”配合进行。以”一周无错题””一月无错题””一学期无错题”三种形式来开展这项活动。定期统计评比,优胜者在”红花栏”中自己的名字下面亲自贴上一朵、两朵或者三朵小红花,并以适当的物质奖励。”红花栏”中的朵朵”红花”时时激励着学生努力进步。比赛期间,教师要常常总结前阶段的活动情况,对表现上乘的学生提出更高的期望与要求,对中等生、后进生予以鼓励性评价,促进所有的学生行动起来,争取次次作业无错题。这项活动强烈的刺激着每个学生不断进步,追求更高、更好,作业的正确率直线上升。
趣味总结,启迪思维
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趣味化。”相信,充满情趣的课堂小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并把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到最后。如:如教学”互质数”时,剩下最后5分钟,我让大家来做游戏,让6号的学生站起来,自报自己的学号,接着我让与学号6互质的同学起立,这一说立即引起全班同学的兴趣和思考,都在想自己是否和6互质,这样及时得到了知识的反馈,并及时纠正错误,适时地总结出互质的种种情况。这样的课堂小结,既有情趣,又有创造性地发展。从而使学生在一堂课中从欢乐中来,又从欢乐中去,让他们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脑子越用越灵活,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
数学创新思维的训练
在兴趣中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启发和激励学生的创造兴趣是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新人才的关键.达尔文在他的自传中写道:“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后来对我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刻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归根到底是正当需要的培养.”创造兴趣要从小培养,求知欲要早期开发,以便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辐射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高层次需要把人的活动引向远大目标”.
如在学习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告诉学生,学生可以任意写出一个自然数,教师都能迅速判断所写出的数能否被2、3、5整除,学生愕然,于是好奇心激发了,大家争先恐后,随心所欲写出了许多数让教师判断.教师要求学生分别把能被2、3、5整除的数归类,并引导学生寻找其中奥秘.学生的求知欲在此时被激活得淋漓尽致,在玩中学习,在乐中求知,效果不言自明.
在障碍中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数学课标中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富有挑战性.在学生认知过程中,适当设置一些跳跃性、障碍性的情境,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因为当已有认知结构与待建认知结构产生新的矛盾时,学生从中寻觅某些链接点,分析归纳异同点,从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推动思维品质提升.“一个人对自身能力评价适当,会利于增强自信心”.
例如,在学生认知“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时,教师可提示学生,教材在对其侧面展开图的描述有局限性,课本中只描述了一种情形,还有其他情形,要求学生探讨之.这是一个认知障碍.但学生运用已有认知结构是可以跨越的.因为有障碍,才激起学生探究欲望.这时,学生有的展开想象,有的合作交流,有的操作学具,终于发现了以下情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可能是长方形(它的长是圆柱的高,它的宽是圆柱的底面周长),也可能是正方形(圆柱的高正好与底面周长相等),也可能是平行四边形(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通过分析,它们的共同点是: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的积.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成功的愉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随之潜滋暗长了.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设计好的问题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