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设计教学活动_学习
小学 数学如何设计教学活动
小学数学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数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设计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发现者、探究者。教师设计的数学活动应当有利于学生亲自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探索新问题。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当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算一算的过程,交流将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并没有戛然而止,而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将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是的推导方法吗?
学生们片刻沉思之后,利用手中的材料进一步探索发现:以平均分成16份为例,还可以拼成近似的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2π[WTBX]r[WTBZ]÷4,高是4r,根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用2π[WTBX]r[WTBZ]÷4×4[WTBX]r[WTBZ]÷2也能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伴随着下课铃声,又有同学在进一步探索,可以将圆拼成近似的梯形吗?还有其他的方法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一节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数学探索的热情并没有停止,发现知识的成功感依然伴随着学生,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了培养。
创设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育家认为,人们所需的数学可以分为三种水平。一是作为文化的数学,二是作为应用的数学,三是作为理论的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更偏重第一种水平,即作为文化的数学,也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数学,更要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
四年级学习了找规律后,恰逢学校兴趣小组进行五子棋的比赛,每班选拔两名选手参加年级比赛,四个班的选手,每两人都要比一场,要求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们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比赛方案。学生们有的画图,有的列举,很快设计出了比赛的方案,既详细排列了每场比赛的选手,又算出了一共要比赛的场数。并通过估算一场比赛的时间估算出整个比赛的时间。 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个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含有丰富情感世界的天然混合体,是具有认识和情感两种素质教育因素的基础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特别是数学课。如果上不好,就显得较抽象,枯燥乏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故事引发、图片观察、活动体验等多种途径创设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思维开始,创设情境和问题来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例如,我在教授《平行四边行面积计算》一节时,出示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长6厘米、高3厘米的平行四边形,问学生,你能算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吗?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很快就算出来了,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则无法计算。我出示两个方格图,给出条件(一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不满一格的都计算为半格),将两个图形都移到方格图上,再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找出两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办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注重课堂艺术,转化兴趣
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体现,不仅是一位合格教师所毕生追求的教学目标,而且是一位出色教师所应具备的教学品质。让学生喜欢、爱好自己所讲授的一切东西,这是课堂教学的真谛所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学习兴趣的转化与培养。因为,如果学生对其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成为推动学习的巨大内在动力。
数学知识本身就蕴藏着一定吸引力,这就是数学这门基础性学科本身所拥有的魅力和趣味性所在,我们应该注重充分挖掘这些东西,以使其有足够的吸引力去吸引学生,激发其潜在的学习欲望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此外,还应注重创设积极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形成正确、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如我在讲授《时、分、秒》一节时,用录音机放录音让学生猜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马蹄哒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一下子,课堂学习气氛热烈起来。
数学课堂教学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授课新颖,激发兴趣
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要求将授课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小学生的兴趣是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的,尤其是数学,数学有许多算数以及有趣的应用题,这些都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的。例如,将数学的计算包括加减乘除在内,如果是简单的算数,可以把算数通过学生肢体的动作来表现出来,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又能够增添课堂的活跃气氛。应用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充满乐趣的,教师用线段图的形式将应用题所要表达的内容展现出来,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觉得用写写画画的形式就能够轻松地解决问题,这既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课堂质量和学习效率。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开端,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授的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德育问题,授课内容新颖,吸引学生兴趣同样成为重要的问题。教师把课堂利用灵活才能更好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根据学习程度以及对课堂的理解程度布置相关的作业内容,只有这样反反复复并不断地实践,才能把数学提升一个高度。
培养操作兴趣,重视直观教学
对于较抽象的知识,如概念,公式,性质,法则等,我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教具演示的方法,并请学生具备学具,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动手操作,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分数的意义时,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个圆形纸片,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条绳子。运用这些学具,让学生动手折,理解了分数的意义:然后,用这些学具分别表示出1/2、1/4、1/8等;进而再用手指出这些图形的3/4、5/8。通过学生动手,大胆积极思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分数的概念,从而明确了分数的意义。
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不但可以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现象,而且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领略到数学的魅力。
数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更侧重于在直观、具体的基础上的抽象,更注重抽象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教学活动常常按“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节奏相对较快。中学数学课本里渗透了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逻辑划分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的思想,介绍了配方法、消元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要学好这些东西,光靠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理解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原理和依据,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和技巧,才能将初中的数学学好,同时也能保证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游刃有余。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独立思考也是“终身教育”的需要,俗话说:“活到老,学不了。”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靠在学校接受的一点知识,学生是不可能享用一生的,更多的知识要靠学生自己学习、终身学习。所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所谓创新,就是发现新事物、建立新理论、提出新观点,贵在一个“新”字,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为创新提供思路、观点、理论和达到目的的方法、手段和途径,因此,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是创造性思维的初级形式和基础。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而兴趣则是构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浓厚的学习兴趣无疑会使人的各种感受尤其是大脑处于最活泼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
孩子的天性是好奇与求异,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对学生的思维成果做出积极的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这样的学习就有了积极性和原动力。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过程是一个理解的过程,如果你不理解,就算记住了也没用。要理解就必须多思考,思考可以促进理解,理解能加深记忆。学生只有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自己品味才能逐步“体会”,才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使之成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并转化成自己内在的能力,成为创新的源泉。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如何设计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