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课堂如何分层教学

中学数学课堂如何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一)差异备课,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新课程倡导打造教学基础,做好教学的前提工作,了解教学对象的差异——学生差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既要想到“优等生”,又要备“学困生”的转化情况。要明确理解教材的难点是什么,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什么,找准新知识学习的切入点,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对象,不同的兴趣、爱好、情绪,分层设计课堂教学,把握学习的鼓动点,使“学困生”“吃得进,消得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摘得到”。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发展。
 

(二)因材施教,进行内容分层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要以上述学生分层为基础,再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原则;在设计问题时,要遵循分层设疑、分层提问的原则,力求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号入座”.解题是初中数学学习的主要手段.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从“学困生强化基础,中等生有所提高,学优生充分发展”的目标出发,找准切人点,为第一层学生设计难度较大的题目,为第二层学生设计难度适中的题目,为第三层学生设计难度较低的题目。

(三)分层进行课堂提问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中,有效引起学生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通过提问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教师所制定的问题必须恰到好处,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否则都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对于基础性较差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尽量要提出一些较为浅显的问题,鼓励C层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不论回答结果是正确还是错误,教师都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不再惧怕回答问题;对于学习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尽量提出一些有深度、有难度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适当的时候,老师也可以将问题分成了解、掌握、综合运用三个层次,让班级内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思考的习惯,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四)对授课进行分层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教师应该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备课标准,根据课本内容的难度进行一些相应的调整,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水平要求。如在进行“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讲解时,让一般学生动手裁剪出等腰三角形并以此总结出其性质,这样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让中等学生对得出的性质进行分析与证明,这样能够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让出色学生独立完成添加辅助线和用不同方法来证明这些性质,这样能够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这样一来,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参与了数学的教学,并且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毅力和创新能力。
 

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

一、巧妙创设、新颖导入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书本内容,直接导入新课,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枯燥、乏味。我们应该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的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内容,巧设提问,力求做到新颖、奇特和富有新鲜感。这样我们就可以吸引住学生,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尽快的从课间的玩转入到课堂上的学,逐步的进入学习的状态。比如:我们在学分式的约分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复习分数的约分,(例如:①② )通过复习分数的约分让学生掌握分数的约分实际上就是约去分子分母的公因数,使分数化为最简分数。透过分数的约分,适当的变形(例如:①② )让学生展开讨论,分组学习;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逐步发现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总结(例如:①② ),从而把学生逐步的带入课堂教学中。
 

二、把握好课堂知识的传授
 

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首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把课堂的重心放在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上。数学概念则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重点、通俗、详细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掌握或者理解其本质。平时学生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困惑,为什么上课的时候听懂了,但课后作业或者考试的时候就出问题了呢?出现这一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或掌握其概念。其次数学例题的教学则是如何运用知识解题的精典,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典范。正是这些典范的作用,学生才初步学会了怎样进行数学思维,怎样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思考、解题以及如何表述自己的解题方法或者过程。例题的教学是整个教学教学的关键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处理好例题是落实知识到位的关键一步。作为数学教师,我们的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同学,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合理的语速讲解例题,同时留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听课的情况,适时的设计分组教学和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的设计合适学生的教学问题,让每位学生都有问题思考,都敢思考、都积极思考、都想回答的课堂氛围。课后练习,我们应该设计出围绕知识点而紧扣例题、一题多解而内涵丰富、先浅渐深的题型,让学生人人都会做,人人都想做,人人都敢做的态势。通过练习达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逐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更大层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老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关爱的心来感染学生,给学生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个表扬,一份真情。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没有融洽的师生关系,任何教育教学都将无法展开,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热爱学生,不光是学习上关心他们,在生活上和思想上更要关心他们。让他们逐步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和关爱,教师只有对学生抱有诚挚的爱,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对你所教的那门课产生兴趣,才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才能由怕学转化为我要学、好学、乐学。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中提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导向和强化学学习的内部动因。学生的学习生活受到对任课教师的喜爱程度、周围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整体学习氛围和硬件设施等外界因素的多方面影响,但主要还是受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支配。学习动机又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本身具有强烈兴趣,愿意进行学习活动并坚持,这样的学习动机更持久、有效。因而,数学教师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就初中数学内容和学习形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为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打下基础。在开课时,结合本节教学内容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勾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以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的教学为例,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接触了三角形,但在生活中三角形的应用并没有系统学习。教师在开课时,可以结合生活应用,比如“我们知道男生玩篮球时喜欢用一根手指头顶着篮球,用另一只手拨动篮球让它在手指头上不停地转,他们是怎么保持篮球不掉下来的呢?”这样结合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例,可以迅速地勾起男生的自豪感和女生的好奇心。在大家叽叽喳喳的讨论中,教师再结合杂技表演的顶缸、竹竿顶碗等图片,向学生讲解他们都是在找重心,进而讲解重心的概念。接下来引申到“如果给你一块质地均匀的三角形木板,你如何找到它的重心,用一只手指头保持木板的平衡呢?”学生跃跃欲试想要自主探究解决方法,教师再展开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热爱数学,才有内在的动力去自主学习数学

改变课堂活动形式
 

1.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比如,在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时,请学生小组讨论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小组讨论,碰撞思维火花,用不同的生活经验提供更多的相关应用,拓展了学生思维。或者在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规律”时,小组学习可以在头脑风暴中快速确定思路,手脑并用,学生得出结论后形成的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对这种小组学习自主探究的形式的喜爱。
 

2.数学趣味游戏。以《轴对称》教学为例,教师完成教学后组织学生进行数学趣味游戏接力比赛。给全班同学一分钟的时间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按座位以一竖排为一队,每竖排同学依次站立给出一个回答,说过的不能再说,记录每竖排完成游戏接力的时间。全班比赛,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加强了对轴对称特点的了解,学生也在独立思考中完成了自主思考。也可以组织24点游戏,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加强学生对数学的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
 

数学课堂气氛的营造

新知提问。一堂课,出现了一些概念,一些新知识。同时,学生的头脑中总会有一些疑问,而这些疑问正是他们求知的目标和方向。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把新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或许他们头脑中的这些问题也正是新课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提出对新概念,新知识的疑问。
 

如:在教学“用尺规作图时”时,在认识了圆规后,请学生对圆规这样新物品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学生提出了:“圆规只能画圆,怎样来作图?”“圆规怎样量长度?”“圆规怎样画一个相同的角?”等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新课所要解决的知识点。然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开展学习,讨论,从而完成了新课的教学。又如教学“分解因式”,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对这个题目提问,学生也提出了:“什么是分解因式?”“怎样来分解因式?”“学习分解因式有什么用?”等有价值的问题,由此开展新课的学习
 

操作提问。课堂中的操作并非是机械地动手,而是要在操作中通过动脑,思考,指导操作,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必然有问题产生,操作时产生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解决,共同提高。
 

如:在教学“几何添辅助线证明时”时,出示一题需要添辅助线的证明题,学生问:“这题该怎么证明?”让大家共同讨论这一问题,在大家的七嘴八舌中,得出了“如果这有一条平行线”或“那有一条垂线就好了。”通过这样的问题就可引出怎样添辅助线。在图形里添上需要的“辅助线”这样就能证明了。通过操作,提出问题,共同解决,学生对学习的自信油然而生,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了提高。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中学数学课堂如何分层教学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

  • 【全国好老师】严选全国好老师

    高学历高能力老师执教,各地经验教师,专业扎实,严控教学质量;

  • 学霸君1对1】中小学在线1对1辅导

    24h轻松上课,打破时间地域限制,针对性教学,孩子学习更专注;

  • 学习新场景】智能教学模式+大数据分析

    1对1个性化学习方案量身定制,课堂随时旁听,全面了解学习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