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怎样情景教学设计_学习
一年级数学怎样情景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怎样情景教学设计?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接受新知识。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一、创设故事化情境
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编成一个个小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5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小猴吃水果”,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猴子。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创设游戏化情境
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一年级“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我组织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形状以及主要特征,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一年级“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根据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创设购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我先在黑板上贴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并对学生说:“猴子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所以奖励给它两个桃子。”说的同时,在小猴子面前贴上一个大盘子和两个新鲜的大桃子。“小朋友你们看,小猴子是不是很开心呀?”接着小猴子就开始“吃”桃子了。我先从盘子里取下一个桃子,这时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发现盘子里只剩下一个桃子了。)我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回答:“可以用1来表示。”然后我又取下一个桃子,并说:“小猴子又吃了一个桃子,这回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小朋友们让我们来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数学课堂气氛的营造
对话,让学生参与数学的“再创造”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强调:“学习教学惟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将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数学学习是教学思维活动的过程,而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大胆地对教材的诠释、教师的讲解、优先的发言等“权威”进行质疑,是内在的思维活动矛盾运动的结果,是自身的观点与外在观点相互交锋、碰撞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可以说,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浓厚,自主意识越强烈,意味着对教学现象、成因、规律、关系的探索越深刻、充分、独特,也就越能体现对话的价值。为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会创造学习,学会体验学习,学会展示自我。在师生对话中互动,唤发了课堂的生命活力,获取自我创造的积极情感体验。
对话,成为学生个性展示的舞台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知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新课标提倡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认知经验。”在数学课堂中,只有让学生全心投入,全程参与,取长补短,才能分享彼此的快乐,才有相互间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维和倾听中发现问题,主动地探究知识的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让他们在活动、讨论、辩理、思考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在相互的联系中互相帮助,在合作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己所吸收,自己已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整个对话过程充满着学习的快乐。
在对话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融会贯通,在交流中举一反三,在对话中精益求精。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创设了一个学习情景,又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及认识规律、年龄特点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精加工。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主线,营造了丰富的、生动的教学学习情景,赋予了教学学习活动鲜活的现实意义。在师生、生活对话中展示了数学的魅力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
引导回顾旧知,促进自主探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所以在教学中要找到“最近发展区”,找准学生的“新知生长点”,通过引导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激活学生的有效反思,则能够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探究经验等,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新知的学习。例如在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后学习其他的乘法口诀时,我首先让学生回想以
前学过的乘法口诀是怎样编出来的?思考能否像以前那样编出现在的乘法口诀?接着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评价统一。又如:在学习了两位数的进(退)位加(减)法后学习三位数的进退位加减法时,让学生想想计算两位数的进(退)位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然后用同样的方法计算三位数的进(退)位加(减)法。整个活动过程,通过教师激活,学生的知识得以积淀。面对新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地利用先前经验进行了真实的认识过程,亲自体验到前后经验的对比和变化历程,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收获。因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形成一种依靠已有的知识储备发现问
巧用评语,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常,数学作业的批改,人们习惯于用“√”和“×”来评价学习思维、学习成绩,这影响了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我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和试卷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经常由于粗心而出错,我总是首先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切希望,改正缺点,如:“再认真些,你一定行!”“奋勇前进!”“和细心交朋友!”对于学习好但书写不够工整的学生我会这样写:“你是个漂亮的孩子,你能‘字如其人’吗?”“如果书写再漂亮些,你就很完美了!”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其作业有进步时,我就会在作业的评语中这样写道:“看到你的进 步,老师非常高兴,祝贺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继续努力吧,孩子。”并在旁边画上一个笑脸。或写道,“你的进步很大,因为你付出了劳动”。如果他再进步了,我就会写道,“好样的!我为你感到高兴!”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从而会使学生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堂上语言要生动、形象,并将死板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化,甚至幽默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并接受新的知识。课堂上语言要生动,而且还应配合和谐的形体语言。形体语言是一种最原始的语言,也是一种最为生动吸引人的语言,它能将许多抽象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并且收到十分好的效果。教师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还可以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涩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上教师要充满激情,并使学生与你一起参与进来,达到一种共鸣,而激情来自于教师自身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如果教师不热爱本职工作,而把它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而已,那么,又怎么去打动学生热爱你所教的这门功课呢?老师是学生心中的榜样,教师应乐于献身教育事业,把培养人才作为神圣的职责并把爱护学生的真挚情感融入其中。
对学生充满爱心、无私心,既不偏重优生,也不歧视差生,而是多鼓励关心差生,正如高尔基所说:“爱孩子是母亲的事,可是善于教育他们,这是国家的一桩大事,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教师应从点滴做起,关心爱护学生,使师生之间形成真正的情感融合,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反应,在言行上去效仿这位老师并乐于向教师谈论自己的思想,进而主动接受教育和指导,即产生“乐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常言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情感总是相互的,我们只有去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从心理学角度感召学生学数学的浅层倾向,赢得学生的热爱和尊重,进而热爱数学这一学科,这对差生而言,尤为重要。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一年级数学怎样情景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