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数学微课怎样体现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微课怎样体现教学目标?微课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厘清数学知识,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数学思想。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微课巧妙导入,明晰学习目标
 

根据小学生心理认知和性格特点,他们对新型教学手段较为好奇,对新的教学方式较感兴趣。因此,运用微课导入,明确教学目标,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调查显示,80%以上的小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可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时播放一段小故事导入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如在教学“0的加减法”时,我制作一个小猫偷鱼的微课动画:桌上盘子里放着8条漂亮的小金鱼,旁边有个大鱼缸,主人让小花猫将盘子里的鱼叼到鱼缸里,花猫叼着鱼儿不断来回地跑。
 

盘子里的鱼儿完了,可鱼缸里只有5条小金鱼,问小花猫成功偷吃几条小金鱼?学生说1条、2条、3条,此时播放鱼缸里只有5条小金鱼的画面。小花猫坐着等待主人离开后偷吃藏在鱼缸后面的小金鱼。主人正要离开时,发现小金鱼少了3条,他随手拿扫帚把小花猫吓走了,发现小花猫背后躺着3条挣扎的小金鱼,主人就将活着的金鱼放回鱼缸。再问学生小花猫偷吃了几条金鱼。学生说0。简单的动画微课视频引出了0的加减法知识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完成了“0的加减法”的教学。

微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好奇心重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对未知世界都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在教学中正确运用学生好奇心重这一特点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整个学习过程就是强制的和被动的。所以,我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微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让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都知道,将抽象数字转化为学生能直观理解的生活现象是数学教学的难点。借助微课逼真的动画、图片、音频、视频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将教学内容以生动画面呈现,学生在观看中感知和理解数学知识,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我在讲解“转化”内容时,让学生观察两个面积相同、形状不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提出“怎么转化两个图形,比较他们的大小”问题,在学生大脑中树立基础概念,再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形的周长,说说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并说明理由。学生采取观察分析、切割、转化、估计等多种方式后说两个图形面积差不多一样大。为验证学生观点,我运用微课播放图形缩短和拉伸过程,最后两个图形完全重合,说明学生观点成立。微课演示一方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能让学生理解“转化”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堂气氛的营造

1.创设有效情景,引入课题,在课堂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我在教数学代数式是我采用了如下方法:测量自己未来身高,首先我先问我的学生想知道自己的未来身高吗?他们听后一起说:“想”。我就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公式,了两个公式,男孩成人身高:X+Y)/2×1.08, 女孩成人身高:(0.923X+Y)/2。其中X表示父亲的身高,Y表示母亲的身高。学生都怀着提到的兴趣,以极快的速度计算着,很快,每个学生的预测身高都出来了,他们兴奋地互相报着,带着惊奇的表情,有个男生脱口而出:“哇!我能长到一米八五!”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讲着:“每位同学求出的这个数值,就叫做这个代数式的值,刚才大家用自己的父母身高代替x、y计算的过程就是求代数式的值。”学生恍然,而且印象深刻。这样的例子能举很多,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是遥不可及、枯燥无味的知识,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2.在课堂教学中,多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之中去发展智力,提高数学能力
 

《整式的乘法》是七年级上的重要内容,它是初中阶段数学运算的重要基础,其中包括的基本运算很多,如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在此阶段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当然直接告诉学生运算法则,然后死记硬背也能让学生开展计算,这样的教学也容易简单的多,但是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暂时的,不持久的。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通过观察一系列的式子,让学生猜测其中可能包含怎样的运算法则,然后再验证同学所作的猜测,整个过程始终让学生交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对于知识的把握有实际理解何感受,由于这样的授课方式,在我讲到《积的乘方》这一节课时,学生已经学会了“观察——猜测——验证”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这些数学活动,学生对知识的产生有一个直观、清醒的知识体验过程,虽然我从没让学生默写背诵过这些公式,但是这些公式却在学生心里扎下了根。
 

3.创设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直观的数学感受
 

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活动、操作的平台,具体做法是,把数学问题设计成“动手操作题”。我在教学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课时,先设疑:同学们把准备好的一副三角尺拿出来,利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对直角,能否拼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有的学生拼出了同位角,有的学生拼出了内错角,还有的学生拼出了同旁内角,这时就可以给出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这种方法会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在讲解《对长方体的再认识》这一章内容时,由于是立体的几何图形,我用一个具体长方体的盒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对长方体知识的掌握非常好,在期末考试中只有1名同学在一道关于长方体的选择题上出错。借助于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

讨论交流,激发兴趣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组织学生集体合作,还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
 

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教“分数的意义”引入新课时,我先请一位学生帮忙把一条漂亮的丝带分给两个学生,并让学生边分边说,引出本课的关键“平均分”。接着我问这两位学生:“他这样分,你们满意吗?”这样利用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使学生感到亲颖、亲切,对数学有了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数学的兴趣。

课堂表演,培养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在活动中产生思想,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以动脑思想的机会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中除了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外,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思维,增长学生知识。有时适当设计一些表演,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例如:我教“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专门请一些学生扮演数字和小数点,然后让扮小数点的学生根据我出示的小数在数字中进行移动。整个表演过程,学生情绪高涨,笑声叠起,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习惯。
 

小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例如:“十几减9”的减法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操作活动,自己动手分一分小棒,把十几根小棒分成两部分即十根和几根,几根不能拿掉9根,就从十根中拿掉9根,再把剩余的相加得到答案。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理解基本算理。还有许多的案例都是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出结论的,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可引导学生借助自己准备的不同三角形动手操作。如有的学生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把它们加起来,发现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有的是把三个内角剪下拼一拼,发现所拼成的角是一个平角;还有的学生是通过折角发现三个内角折成了一个平角类推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己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结论。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促进操作习惯的养成。
 

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如果学生不会质疑,教师则要设疑。如,学生学习了数的整除以后,对质数、合数、奇数、偶数都已掌握,教师不妨出示两道判断题: (1)“质数一定是奇数,偶数一定是合数”; (2) “除2以外的质数都是奇数”让学生判断。经常训练,学生就会从无疑到有疑,从不会质疑到会质疑。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也可从模仿开始,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教学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如“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还可以怎样算?”“你是怎样想的?”“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等等,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创造性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悟出来的。教学时。如能选择合适的问题和交流形式,有效地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欲望。例如,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拿铅笔”的问题情境:出示两盒外包装一样的铅笔,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上拿铅笔,其中一人从一盒中拿出全部的1/3,另一人把两盒铅笔平均分成三份,拿出其全部的1/3。从而引出“为什么俩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3,但拿出的支数却不一样多”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个充满着认知冲突和思维挑战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与交流中来,并在交流中深化了对分数的理解。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微课怎样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

  • 【全国好老师】严选全国好老师

    高学历高能力老师执教,各地经验教师,专业扎实,严控教学质量;

  • 学霸君1对1】中小学在线1对1辅导

    24h轻松上课,打破时间地域限制,针对性教学,孩子学习更专注;

  • 学习新场景】智能教学模式+大数据分析

    1对1个性化学习方案量身定制,课堂随时旁听,全面了解学习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