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怎样转化后进生

数学教学中怎样转化后进生?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分化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潜能,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多方教育的合力作用等措施,一定可以有效地预防和转化学困生的形成。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1.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学困生对教师一般性的按部就班,或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根本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因此,老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一下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充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培养也不容忽视,根据他们个体的心理特征,对待运用直觉思维得出结论的学生也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赞赏,维护他们心里那微弱的“光”。 正如笛卡尔所说:“在数学推理中的每一步,直觉力都是不可缺少的,就好似我们平时打篮球,要靠球感一样,在快速运动中来不及去作逻辑判断,动作只是下意识的,而下意识的动作正是在平时训练产生的一种直觉。”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笔者班上的几个学困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理解不清题意,对问题的解决只能停留在直觉思维阶段,如问一共需要多少布?单位名称没了,他就无从下手了,出现了诸如块、张……题中那个“米”他就是视而不见,象这样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我们更应从审题、数量关系分析等角度去辅导、关注他们,不能简单粗暴对待。
 

3.注重实效,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为了使全体学生真实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如:在动手实践时,引导学困生一起去操作、发现;在讨论时,启发他们谈谈自己的观点,无论对还是错;在他们困难的时候多伸出援助之手。使学困生对知识学得明白,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应定位在“实”上。只有这样,班上出色学生才会收获丰富,其他的学生也会学得实在,学困生也收获不少。
 

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方法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采取的是“灌输式”的单向教育,忽视了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认知规律,很难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尽快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给在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自由,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例如,在讲到《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完全可以打破教材和习题的限制,设计“10+20=?”、“30-5=?”、“25+7=?”等题目,然后将学生灵活的分成几个小组,小组人数分别为10人、20人、7人……,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题目自由的进行小组的拆分和组合,并在拆分与组合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如此以来,不仅可以有效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注意力,还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现实问题和数学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实现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理性思维相对较弱,对各种问题的认识主要来自于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时,应当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领悟数学知识的内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工具钱——班级币这一教学手段,组织开展“班级大富翁”活动,对于在课堂上表现良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分别给予1角、五角、1元、10元、50元等币值的奖励,然后教师专门开设一天购物日,让学生使用手中的班级币来购买一些学习用品,从而学会计算钱数与找零,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人民币”的积极性,对人民币教学效率的提升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营造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并通过开放式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正是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脱离书本,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实在在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寻找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面、点等特征进行探究和总结,这时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了发现者、研究者,因此学习的热情得到了明显提高,并在不断比较、探索和合作中体验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

1. 导入新颖,唤起兴趣。
 

教师对新知的导入,要根据内容设置问题悬念,努力创设新、奇、疑、谜等的心理情境和问题氛围,诱发学生探究欲望。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这样设计:唐僧四师徒分一个西瓜,唐僧分得1/4,孙悟空分4/16,沙僧分得3/12,猪八戒分得2/8。猪八戒心里很不高兴,怪师傅有偏心,给自己分少了,给大师兄分多……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对问题的质疑与争论是越演越烈,学生揭开谜底的强烈欲望油然而生,为新知的学习铺垫了兴趣的基础。
 

2. 适时点拨,激发兴趣。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新知教学要在导入新颖的基础上巧妙进行,让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的认识与理解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人人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我发现新知,认识新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获得新知过程的乐趣。如教学 “分数基本性质”导入环节后,教师就因势利导让学生折学具来验证、比较1/4、4/16、3/12和2/8的大小。在学生验证了这些分数的大小相等后,顺势将“1/4=4/16=3/12=2/8”掷出,让学生组内观察分子、分母各自的变化情况,通过组内讨论、猜想,再在全班上汇报结论,形成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活学”“乐学”这一良好品质的养成。

3. 活用新知,延续兴趣。
 

学生虽然理解了新知,但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并没有完结,还需要学生对新知熟练掌握,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如何在练习这一教学环节延续学生学习兴趣?巧设情境和活用新知是激趣的关键。做到练习内容科学、练习氛围宽松、练习难易适中、练习形式新颖、练习评价巧妙。
 

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

“成功”与“愉快”,让每一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所以我总是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如课堂上,我设计的练习中总是有不同难度的题,让不同的学生做完不同的练习题。
 

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让“成功”走近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我坚持采用“宜浅不宜深,宜精不宜泛,宜慢不宜快”的原则,精讲多练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做到每节课的疑难点当堂解决。又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对学生分层要求。课堂上让出色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以满足他们希望深入挖掘知识的心理需求,但必须确保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重点对潜能生进行辅导。练习分层设计,作业分层要求。潜能生只要求做基本题,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完成基本题的前提下完成一定的综合题,一小部分智力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去思考较难的题。
 

要善于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数学美主要表现为内在美、逻辑美、理智美。数学美是隐蔽的美,深邃的美,美在思想内容。要领悟数学美,必须通过“抽象枯燥” 的符号、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任何智能活动都少不了人的情感,数学美是对数学对象融入情感的产物。数学美育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掌握数学内容,培养数学创造能力及体会数学的价值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从学生学习中的反映,诸如“数学好玩”、“能使人动脑子”、“数学有无穷的奥秘”等来分析,他们已初步感受到数学美。但一般说来,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因此,需要教师利用教材的数学美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应揭示问题的新颖或形态的优美,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分析问题时,应使学生感受到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巧妙、新奇,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掌握;在小结时,应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谐、统一、简洁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可以使他们感受数学知识结构的美妙。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数学教学中怎样转化后进生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

  • 【全国好老师】严选全国好老师

    高学历高能力老师执教,各地经验教师,专业扎实,严控教学质量;

  • 学霸君1对1】中小学在线1对1辅导

    24h轻松上课,打破时间地域限制,针对性教学,孩子学习更专注;

  • 学习新场景】智能教学模式+大数据分析

    1对1个性化学习方案量身定制,课堂随时旁听,全面了解学习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