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突破重难点_学习
小学 数学教学中怎样突破重难点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突破重难点?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是我们教师要攻克的主要难关,我们要深入研究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突破这些教学难点,更好地学习好数学。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一、通过直观演示突破难点
所谓的“直观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向学生演示实物,来进行知识的传播。它能够使无形化为有形,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去观,用鼻去嗅,用耳去闻,调动所有的感官。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按照教学的内容,科学而合理地进行这种教法运用,就会提高教学效率。我们所面对的小学生,他们的生活阅历较少,知识面窄,学习起来会感到十分困难。而利用直观演示法则能够突破难点,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和掌握了。在讲解“角”这节内容时,我用自制的教具进行了直观演示,学生自然就很快地明白了角的度数的概念,并以此类推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的概念。
二、用关键问题进行启发点拨
难点涉及很多原因,若是把主要的因素抓住,通过一定的问题引导就很容易突破难点。比如在讲析“在含盐25%的盐水500克中加入多少克水,使含盐率降低到20%”这一题时,可以抓住“什么是不变量”,引导学生抓住“盐的质量不变”这一关键展开思考:盐的质量→现在盐水质量→加入水的质量。
三、应用到生活中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经验是化解抽象知识的关键,它是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有力手段。因此,我们在讲课过程中,要尽量去和生活靠近,走进生活,从身边找答案,这样就会使那些抽象的知识变得可感、可知、可用,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创建高效数学课堂
充分了解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引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共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的策略
在课堂学习中,合作小组常常表现出不善于合作的状况。一次,笔者在执教老师请学生小组合作时观察到以下现象:有的学生托着下巴冷眼旁观,有的学生溜到别的小组,有的东张西望……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采取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1)鼓励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都能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进行有效的沟通,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清楚的理解对方的想法与观点,积极承担自己扮演的角色。对那些内向的、怕羞、不敢说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和点拨。(2)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有困难了。首先,要树立倾听的意识。教师应该告诉孩子们: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你自己就要先尊重别人,而倾听是你尊重他人的一种方式。其次,当众口头称赞那些愿意认真倾听他人的学生,建立起榜样。最后,评一评哪些学生学会了倾听。
小组合作学习要讲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小组合作。这样,每个人都有思维上的参与,实现人人学数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应的规则。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即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为目标的。
让学生喜欢数学的方法
一、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样,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二、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时,我用故事形式把数学题表现出来。在复习旧知后,先向学生讲一件事情:“老师昨天在操场的一棵大树底下听到两个同学在争论一个问题:‘如果不截断这棵树,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棵树的主树杆的直径是多少’。”然后设问:“同学们,你们也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呢?”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充满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气氛。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启动学生主动思维。
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促”学
小组合作学习能把一个大课堂转化为几个小课堂,使师生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共同参与知识获取的全过程,学生个个学习投入,表现出自觉、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小组合作学习符合学生乐于交流的心理需求,营造了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分析、比较、判断,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解决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时,教师与其自己竭力地去演示讲解,不如创造条件,利用集体力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一课时,我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试验。
我有意分配一组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去量沙。当汇报试验结果时,其它几组都发现了所用圆锥容器的容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规律,只有这个小组所得结果不同。我让学生按小组讨论,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究竟如何呢?想想办法。学生在七嘴八舌的集体争论中找出了原因,发现了规律:“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才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可见,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沟通的意识,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途径。
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
学法指导已成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要让学生自己能学,掌握学习的方法。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也作为认识的对象,理解、总结自己学习的全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的策略。通过指导学生预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比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我引导学生自觉地边观察边动手,量一量,摸一摸,比一比,议一议,最后归纳总结出图形的特征。在学习解答应用题时,我教给学生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发现解题策略,最终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见,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到的仅仅是点拨、引导作用,才能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突破重难点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