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有效进行小学数学教学_学习
怎样有效进行 小学 数学教学
怎样有效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放在首位,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培养主动参与的能力,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情境设计,让学生钟情练习
将学习中的模仿、训练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是我们教学设计的追求。有这样一道题:“地球赤道周长4万千米,设想用铁丝沿赤道扎紧,然后把铁丝接长10米,问铁丝和地面之间能出现多大空隙?”这道题对学生来说是很有趣的。但怎样让学生对题目“一见钟情”呢?有位教师作了如下改进:地球的环境日益恶化。地球大吼:“我受不了啦,我快要爆裂啦!”玉皇大帝听到后很着急,心想:要是地球真的爆裂了,那全部生灵就会被毁灭。于是他决定沿地球的赤道加一道铁箍,以防地球爆裂。可是地球却直喊:“太紧了,我喘不过气。”玉皇大帝只好把铁箍松了一下,使得它处处离地球1米。可是松一下,铁丝不够长了,需要再加一段,请你帮玉皇大帝算一下需要加多长的一段铁箍?
这样的题目有故事情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愿望。研究发现,进行情境问题测试的学生,其成绩和个体情感的投入都优于进行传统题目测试的学生。在之后的问卷调查中,进行情境问题测试的学生有94.7%选择“以后还希望再做这样的测试”。而进行传统题目测试的学生选择该项的只有22.5%。这就要求教师改进学习内容和形式,尽量避免重复,多让学生主动创造而减少灌输。“凡是能传给他人的,一定是可以重复的,而可以被他人重复的则一定不具有创造性”。这启发我们,为了增加学生的主动性,除了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方面的改进外,还需要结合学生的现实背景,设计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性问题,避免训练中的简单重复。
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帮助。小学生良好习惯可以通过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书写工整、准确计算,仔细观察、用心记忆培养。对于高年级学生,还可通过发展思维、善于解题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表现。它在数学教学中的表现就是“一题多解”。所以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不仅有利于数学课程的学习,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利用“问题”“探究”“趣味”等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教师应该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多看图形,引入立体图形,形成空间感,加强学生对空间认知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学生的动手操作往往与合作分不开,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操作性强的实践活动。比如在“认识圆锥体”这一课中,可以带上一堆小麦,让学生分组合作,算算一堆小麦的体积约多少立方?能磨出多少面粉?同学们兴致勃勃,有的测量,有的计算。他们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回到教室后,小组代表分别汇报本组的计算结果,然后比较,更正,验算。一节课就在这样的实际操作中圆满完成,教师很轻松,学生都很感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1.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无可否认,数学概念、理论和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是显得枯燥、难懂。加之初中生理解能力有限,一时很难接受,鉴于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生活实际,化抽象为具象,引导学生将知识总结归纳成浅显易懂的语句。
例如,在教“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节时,我让学生带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立体几何图形的物体,然后分类,找出共同点以及不同点,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长方体,正方体等等的特征了。
2.激发求知欲
我们数学教师要善于把初中生的好奇心转化成求知欲,数学源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一刻都离不开数学,我们只要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周尽不差争。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以这种形式来展现数学的神奇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教师要依据不同的学情,制订分层教学策略。对潜能生要求从基础开始,由易到难,培养兴趣,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课后练习中积累经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4.运用多媒体,唤醒学生的有意注意
现而今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多媒体可以把相对枯燥、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使其变得立体、形象、生动、具体可感,带领学生进入神奇的数学世界当中,学生在享受数学的无穷魅力的同时,也就唤起了有意注意,从而为达成教学目的夯实基础。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社会实践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这就要格外强调问题的情境的创设,保证学生因好奇好产生疑问,因为有疑问而产生兴趣,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社会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各方各面都用到数学知识,可见数学知识是源于生活和来自社会的,所以我们在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也可以采撷一些社会生活的素材来作为问题情境。
比如,在学习数学中的单位长度时,不少学生不知道一头牛大约有多高,这就不妨带领学生去动物园或者乡下走访一番,通过学生亲眼参观,并接受专门人员的介绍,学生对高度有了大致的了解和把握,那些好奇感、怀疑感以及所有的那门也就烟消云散,提高了积极性,还产生了激情,告别的是数学的枯燥无味,接踵而来的是丰富多彩,兴趣得到提高,既已花繁树何愁果满枝。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兴趣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无论如何都要围绕学生这个中心,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障学生的兴趣得以很好激发,要明白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也好教材也罢都是为了学生学得更好而服务,应该告别学生的被动学习,迎来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的学习成效对学习兴趣的依赖程度很大,学生们一旦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即便数学如何枯燥乏味也将化为乌有,学生不再有那种负担感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还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娱”,讲的就是愉快教学,兴趣盎然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得到成功的快感,从而让数学学习事半功倍。所以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显得格外重要,但也不要追求课堂的热闹而搞得华而不实,切忌流于形式,要做到有水平、有意思、有含金量,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踊跃地表现起来,留出足够时间,让多数学生都来参与,既让表现欲强烈的学生出够风头,又要让成绩稍弱的学生迎头赶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堂的大丰收。
引导孩子小组合作学习
创造学生自主参与的条件
1.提供机会,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从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的个性差异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让他们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时,通过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教师设计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请大家认真观察,割补后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哪些联系呢?这样的问题,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宽松,学生要说的话很多,人人有言可发。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图形变了,面积没变;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了上面的基础,再提出第二个问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由于学生已经明确了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容易了。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多项交流中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便于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共同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还必须让学生具有主动参与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化归、对应、统计、归纳、演绎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完“56.28除以0.67,10.44除以0.725”两题后,小结时,让学生讨论三个问题: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是什么?把除数转化为整数的依据是什么?然后问学生:商不变性质和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以前我们都学过了,那么今天我们到底学习了什么知识?一位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以前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教师说:“对呀!我们今天学习了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本领。”这样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还学到了化归的数学思考方法,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怎样有效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