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_学习
小学 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是学习者参与数学活动的经历,以及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性认识、情绪体验和观念意识。今天,朴新小编就带来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1.创设生活情境
播放《海上日出》视频:太阳慢慢升起过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反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现象。思考:把海平面看成一条直线,太阳看成一个圆,在太阳的升起过程中,仔细观察海平面与太阳,它们之间会出现几种不同的位置情况?【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日常生活中某些数学情境形成的过程,将日常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活动经验。
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打开教科书,可以看到的是一行行文字,一道道习题,虽然逻辑严密,也有色彩鲜艳的插图,但却是“冰冷的美丽”。为了把教科书上的知识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给课堂以“生活”的活水,把无声的“纸上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使学生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知识,才能生成智慧、促进发展,提升学习的价值。
本环节通过生活中现象的视频,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近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唤起学生对生活美、数学美的感受,在欣赏中感受数学,在感受中品味数学,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不仅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而且高于日常生活经验。
2.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活动过程
探究活动1: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动手操作
请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直尺和圆规,想办法再现“海上日出”的情境。
学生分组合作活动,小组为单位汇报。方法:在纸上画一个圆,上、下移动直尺。
(2)观察思考
①在移动过程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分为哪几类?
②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3)体验理解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操作、观察、思考、回答问题。相互补充,加以完善,最后交流总结出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并且明确分类依据是直线与圆公共点的个数变化。
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
一、运用亲切的言行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情动作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和思维状态,和蔼可亲、自然大方的言行举止将令学生有种亲切感,从而拉近师生距离,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学生会主动汲取、乐意接受,课堂效率也会明显提高。比如,用微笑的表情,信任的眼神,甜美的语言,饱满的情怀,来感化学生,融洽师生关系,构筑愉悦的学习氛围等。
二、运用教学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有意识地运用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技巧,如用导课艺术、开课艺术、板书艺术、结课艺术等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好奇的欣赏中愉快地学习,在愉悦的氛围中接收到更多的知识。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三、充分运用直观教具激发学习兴趣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生动新鲜的教具比常用的教具更能激发兴趣,吸引学生。色彩艳丽的结构新奇的教具比小的色彩单调的结构平常的教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动教具和让学生能操作或能拆卸组合的教具,比静止不动“死”的教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双边共同操作教具和学具比只有教师自己操作教具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若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做到这点,利用教具的直观性进行教学,可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因为听故事是小学生的第一需要,生动的数学故事会令学生终生记忆犹新。利用故事的悬念和生动情节,丰富的情感,寓知识于故事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故事恰当地讲解一些数学知识,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既强烈又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搞好数学课堂氛围
一、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例如在学习“方位角”时,我让学生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感知、体验各种方位角的大小和方向。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先把全班同学分成红、蓝两队,分别坐于教室两边,在教室中间画上十字形(交叉点为原点),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标出方向。然后由红蓝两队分别派代表向对方提问并指定对方某一人作答,作答人要站到与所提问题相对应的位置上才能得分。如:红方要求蓝方的张三表示出“北偏东面4500、距离原点100厘米”的位置,则张三就应站到表示该点的位置上,如此轮流提问,大家一齐评判,累计得分,决定双方的胜负。
二、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自已悟出来的,做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例如“绝对值”一节的教学,我按4人一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难得出:(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零的绝对值是零;(3)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1)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有哪些?(2)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吗?(3)若a>0,则a=( );若a=0,则a=( )若a<0,则a=( );(4)你还能得出其它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让他们总结出绝对值的一些重要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象的图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我提前两天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一些图片、实物,用硬纸片制作柱体、锥体等模型。在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先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实物和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立体模型,然后再按几个人一组把这些实物或模型进行归类并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最后选派一些代表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教材中编排的有关内容,如“地砖的铺设”、“银行的利率”、“打折的销售”等等,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数学问题情景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因此,数学教学要以问题为载体,这样才能抓住课堂教学中思维这个“魂”,也就抓住课堂教学的根本.那么,问题情境有什么作用呢?
首先,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数学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课堂中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在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提倡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而这都是基于学生学习兴趣而进行的,正所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就需让学生爱上数学,乐意去学习数学.问题情境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从生活过渡到数学学习,形成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创设课堂的探究气氛,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教授――接收”的过程,而是主体不断了解、认知、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不断探究和构建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在合作中,学生通过和同伴的相互配合,对新知识进行讨论、交流,从不同角度形成共性认识,学生的交往需要、探究欲望得到满足,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培养.
最后,问题情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出发点,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合作探究中分析并解决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总结,将直观的生活转化为数学知识,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拓展应用而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此也不难看出,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