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预设_学习
数学教学中如何预设
数学教学中如何预设?预设与生成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教学设计,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预设问题要难易适中,防止滑过重要知识点
课堂教学中预设问题要难易适中,问题浅了不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深了又启发不了学生的思维,知识要讲“有所知,有所不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教师需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正确估计,从学生实际出发,准确把握难度。 教与学中的“滑过现象”的形象说明是:当我们驱车从某出发地到另一目的地欣赏美景时,往往由于车速太快,忽略了途中美景;由出发地到目的地的路越顺利,风景区被忽略的概率就越大.课堂教学也是这样的,如果教师将教学任务设计得面面俱到、自然流畅,问题难度太小,没有给学生留下跨越坡度的空间,学生不需要多少时间就可以轻而易举得出答案,会致使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在不经意间滑过.
课堂教学中预设问题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教育理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的可能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适度的内容,调动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困难发展水平,然后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所以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过于复杂,受益的学生寥寥无几,提问也只能流于形式、走过场,导致多数情况下教师自问自答。
预设问题要有价值,且具有启发引导性
在新课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改革浪潮下,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启发式原则,达到一种双边互动的效果,经常大量设问,难免出现不是问题的问题,如“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等问题.这种问题缺少启发性,难以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是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及其主观能动性,是对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漠视.“有疑而问”本是天经地义,但这种浅显的问题,往往问而无疑,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互动得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如何呢?学生从这些问题中得到了什么呢?这种设问除了在形式上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外,没有什么教学价值。
数学教学预设一
课堂提问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
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
有经验的老师提问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提出的问题恰当、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必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例如在讲解函数图像的时候,首先帮助学生回忆了初中里面的一些最基本的函数图像,在讲解如何画出函数y=|x-2|+1之前首先帮助学生复习函数y=x,再进一步变形在老师的帮助下画出y=|x|的图像,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画出函数y=|x-2|+1的图像,假如直接让学生画出函数y=|x-2|+1的图像可能学生就有些困难。
课堂提问要注意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在课堂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合适的设计,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的问题情境。如果教师选择合适的角度,往往很容易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到问题情景,结合现实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从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学生会很容易理解整个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之只会让学生一头雾水。如我在讲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创设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中,让同学们观察教室内上房梁的任何一条线和地面上的任何一条线的位置关系,因为学生都身在其中,所以他们每个人都会去看、去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到底谁的答案正确,这时再进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兴趣增强了,那么这堂课的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假如直接让学生凭空想象,学生就会感觉很困难。再比如我在讲解集合的概念这一节的时候,在给出集合的性质之前,给出问题“请大家挑选出班上个子高的人”,这时肯定学生不知所措,那再问“请班上个子在185cm以上的站起来”,这时学生肯定会在老师的两次提问中找出答案。在这样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会很快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去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的,最终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教学预设二
一、动态生成的标准
我们所追求的生成是师生在课堂中精彩的互动过程,首先要对自己的课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优质课生成的标准应是“民主、激情、创新”与“课堂教学是‘度’的艺术”;其次,教师对教学要充满激情,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激情的产物”;再次,创新是一个不朽的名词,任何事物没有了创新,就没有了生命。一堂没有任何新意的课,怎么打动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创新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是保持课堂教学活力的源泉。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二、充分的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必须要有预设,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课堂教学的预设,是设计一个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合理的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符合课程标准、针对性强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时间安排。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要设计好教师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掌握这个知识,如何落实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三、正确对待课堂生成资源
顺应课堂生成进行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进展,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在师生和生生合作、对话、碰撞中,出现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的、生机勃勃的特点。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是正面的,顺应教学发展的。当生成偏离预设时 ,教师必须毫无疑问的、有效而巧妙的把生成引到不偏离整体教学目标的路线上来。 真正精彩的生成,应当是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数学教学预设三
一、导向性预设:自主预习,激发生成
引导学生预习是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但对预习的预设常易于忽略,教师泛泛要求,学生泛泛看之,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我们应重视对预习的设计,发挥其良好的导向性、启发性、激励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筛选出教材中的“懂与不懂”以及“似懂非懂”之处,引领学生在预习中产生自信,生成问题,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课前收集“预习反馈”,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准及困惑,作为课堂预设的重要依据,既备书,又备人,既备问题,又备方法,动态设计出课堂师生互动的预设方案.
二、探究性预设:尊重教材,引领生成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预设应首先体现对教材的尊重,否则就无法发挥其在生成中的有效引领作用.当然,尊重教材不是唯有教材、拘泥于教材.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我们的教学预设要强调教材的基础地位和主干性作用,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取向价值,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与文本应用.
三、开放性预设:关注过程,调控生成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的一切都算度在内,把“意外情况”“节外生枝”都视为课堂异端 而加以排除,以显流畅,动态生成自然也就没有了立足之地.事实上,生成是师生交流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心灵开花,不期而至.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要为实际的教学留有余地,在教学中根据实际的情况,及时地对设计作有把握的调整和变更,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
四、拓展性预设:补缺提升,巩固生成
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是师生合作完成对所学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知识结构的最终形成,离不开对已有认知的修正和巩固,仍需在不断的同化、顺位与平等中实现.我们应针对所教课程中课堂达成状态的反馈,重视做好学生课后补缺提升的拓展性预设工作,要根据所查的“漏”,弥补相关的“缺”.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数学教学中如何预设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