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数学课堂更加动态_学习
怎样使数学课堂更加动态
怎样使数学课堂更加动态?动态生成强调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学习过程。追求的是师生在课堂中精彩的互动过程,教学不是完全按照教师事先预设的按部就班进行,而需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与数学有关的方法。
精心预设,是优质动态生成的保证
预设就是紧紧围绕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非常明显,预设带有教师个人的主观色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就使我们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以本为本”,一份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活动失去了应有的复杂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变得波澜不惊。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的教师提高了对课堂动态生成的认识,从而忽视了课前的预设,对学生的了解少了,对教材钻研也少了,似乎教学设计越简单越好。
这显然,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定,预定和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使师生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单纯依靠开放生成,缺乏精心、准备和必要的预设,课堂会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标和计划,使师生的生命力也得不到高效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前提下,针对教学的实际进行灵活调度,追求动态生成,让课堂在预设与生存的融合中放出异彩。因此,可以这样说,精心预设是数学课堂优质动态生成的重要保证。
适时调整,是决定动态生成成效的关键
传统的数学课堂,其主要弊端是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知识的呈现——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教师心中想着教案,却没有装着学生。他们对学生的即兴发挥、当堂灵感无动于衷、置之不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要求我们老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动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
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上的不可测因素很多,预设在实施中难免会遇到意外。或者预设超越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力不从心,或者预设未曾顾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学生不感兴趣,或者预设滞后于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教学缺少张力。在课堂上,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需要教师对预设进行适时调整,使它更加切合实际,切合课堂,切合学生。促进数学课堂的有效生成。
构建动态数学课堂
以人文教育的有机渗透为动力
人文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数学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素材深入挖掘,整体规划、整合,根据教学实际,找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点,精心设计育人氛围,让人文教育“看得见,摸得着”。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富有成效。
如在“比和比例”这章里,有这样一道题:“配制黑火药用的原料是火硝、硫磺和木炭。这三种原料重量的比是15∶2∶3,要配制这种黑火药160千克,需要这三种原料各多少千克?”首先我让学生读题,接着向学生阐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也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以教学反思,完善课堂为延伸
反思对教师而言是教师自我剖析、少走弯路、省时省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捷径。反思不仅仅是指学生对学习的自我反省和知识能力的重构,也不仅仅是指教师对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效果的总结与完善;它是师生个体学习方式的养成进而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提高问题意识,优化思维品质的富于挑战性的历程;它是师生共同促进动态生成课堂完善发展、重构、再完善再发展的过程;也是动态生成数学课堂的方式和策略得以发展深化的展现。
反思能让学习数学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这是数学教学恒久的理想和期盼,是数学教学的真谛和归宿。反思能使我们理智的对待每一个课堂的动态生成,能让动态生成的课堂成为一种艺术――让课堂的生命流光溢彩。当然这也有待于大家进一步探究。
怎样使数学课堂教学活起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原则为:一点、二放、三收
一点:以所学内容为中心点,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现代化人才为中心目的。
二放:在释疑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思维空间和任意飞翔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允许“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奇谈怪论”,激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把全部情绪融入到所学内容之中。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才能、训练能力的机会,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个性潜能得到全面发展。为他们营造一种自由发挥的学习环境,营造奋发向上、积极参与、竞争进取的学习氛围。教师给他们提供适宜成长的“土壤和温度”,再加上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人际关系的“阳光雨露”的滋养,这些未来人才的“种子”会健康地发芽、成长、成才的。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三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形象化为主持人、教练、导演,具体化为顾问、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疏、导、引上
知识盲点、思维盲点、情感盲点需要疏导,学习方法、学习途径、做人之道需要引导。充分肯定、适时得当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针对具体的知识,教师可以在学生自我表达、展示和发挥的基础上给以合理的矫正,正确地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和育人这一基点,教师要像一个高超的放风筝者,既能放得开,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又能收得拢,目的明确,一切从人才培养的规律和需要出发,教之有方、导之有径,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种度的把握,需要教师功底深厚方能游刃有余。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自己不是只能张嘴被填的鸭子,而应该是一个如饥似渴的求知者,需要在知识的海洋里积极汲取、在求知的道路上摸爬滚打,掌握足够的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才有可能在未来高速发展的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生存。教师也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是一种终生的需要,是一种高级的游戏,是一种生存的快乐。
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堂还给学生,用心灵怦击思维火花
(一)“爱意”充满课堂
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二)“创意”引领课堂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了解,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打开书看书上的日历,通过看书你还了解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你能比较系统的把这些知识归类吗?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把所了解的知识填进相应的表格(事先提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开始无拘无束,使课堂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一)生活实例融入数学
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如教学《两步应用题》时,结合学校运动会场景设置“三年级三个班各有六位运动员,以及有两位裁判”的场景,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一步计算的问题直接口答解决,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步应用题从而导入新内容的教学。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二)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怎样使数学课堂更加动态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