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怎样把课堂还给学生_学习
数学课怎样把课堂还给学生
数学课怎样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不是听老师讲,就是听老师与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的局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与数学相关的方法。
为什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
本来属于谁的,归还与谁。课堂属于学生的,就要归还学生。还,意思为“回、归、归还”。归还是什么都毫无保留地给予吗?当然不是,学生是跟随老师学习的,老师还必须有必要的“传道、授惑、解业”。当我们需要和想还的时候,老师自身的认识,一种认为老师需要有充足的储备,十分的把握,以避免出现还给学生之后,老师收不回来的“尴尬”,觉得收不回,是有失老师“身份”的。
其实,我认为这恰恰是“不想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所以,“还”的意识应该有,更应该有一种平等、宽容的认识。要相信学生有超乎老师能力,出乎意料的智慧。要有发现学生智慧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才会令人向往,充满灵性,每天都有新的风景。不仅如此,要鼓励学生不断挑战,不断跳出课堂,跳出老师的“手掌心”。
真诚面对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更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学生中,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营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2.倾听、赏识、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地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教师还要做一名成功的赏识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首先让生活实例融入数学。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教材,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然后让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教师的教学任务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新局面。
首先,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人人都要动脑、动口、动手。这就需要教师们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把主人地位还给学生,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师生之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其次,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规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去探求知识的过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之上,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探求——概括——应用”去发现、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创造数学课堂氛围
把生活带进课堂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让学生学有价值的必需的数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且操作性强的素材,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联系实际,让学生对学习时时保持亲切感、新鲜感。
如:在教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时,以例一[铅笔5角,买3支;篮球每个70元,买2个;鱼每千克9元,买4千克。]为基本内容,进行变形处理,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王平家开了一家商店。一天,王平正在帮妈妈卖东西,这时来了一位顾客说:“小朋友,我要买3支铅笔,2个篮球和4千克鱼。”王平说:“铅笔每支5角,篮球每个70元,鱼每千克9元。”这样的题目虽没有例题精练,但却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通过这样的题,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的数学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营造平等愉悦,和谐的氛围,激发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与老师交往的过程中,学生总是力求适应老师,想被老师接受、喜欢和欣赏,这样他们会感到心理安全,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有足够的自尊和自信,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在课堂上表现出高涨的热情。
我们不难发现,在所有的公开课中,尤其是学校里的研训活动,更能体现这一点,每一位学生面对新的执教老师,都努力展现自己希望新老师能注意到自己,哪怕是老师的一个微笑,都能极大地激励他的学习热情,同时得到心理上的归属于爱的需要和被尊重的需要,最终实现自我表现的需要,我在承担公开课任务时,不向班主任索要好生差生的名单,而是满怀信心地面对每一位学生,并且给“角落里的学生”更多的机会(当然也要注意技巧,以免挫伤出色学生的积极性。
数学课堂兴趣的培养
导课激趣,引发思考
导课是上课的前奏。“好的开头是成功的开始。”导课生动、有趣、精彩,学生学习积极性就高,求知欲旺盛,也容易集中注意力。好的导课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例如:上课铃声响,我急匆匆地走进教室,装出焦急的样子说:“我有一件要紧的事,哪位同学帮我去办一办?我们这节课要用的一块三角形玻璃板打碎成了两块,现在需要照原样再配上一块,是不是必须把两块碎片都带到玻璃店去呢?”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有主张带两块的,有主张带一块的。于是我向同学说:“回答这个问题要用到全等三角形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全等三角形。哪位同学学得最好,我就让哪位同学去配玻璃。”这样学生带着好好表现的心情进入角色情境中,从而更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精心设疑,以疑激趣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共同学习探究新知识,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精心设疑,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善于引导学生在重难点处求疑,在易混易错处求疑,在关键处求疑,在无疑处求疑。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质疑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例如在讲:“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时,教师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向学生提问:“乘法分配律是什么?”“a(b+c)=ab+ac”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提问讲解:a是单项式,b+c是多项式,则a(b+c)可以看做是单项式乘以多项式,通过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复习,学生通过讨论补充就能很自然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内化,很快地得出结论。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数学课怎样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