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怎样把握好课堂_学习
小学 数学怎样把握好课堂
小学数学怎样把握好课堂?教学从哪里开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学习方法。
1.了解你的学生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和已有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要关注到知识的特点、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可能对新知识产生的误解,才能使教学设计有的放矢。了解学生,主要是了解学生进行学习所需要具备的内部条件,确定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为学习作好知识基础和认知发展的准备。它包括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能力、学习态度、语言表达、工具性技能等方面进行的分析。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认识,将直接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2.注重课堂反馈信息
课堂教学中,师生在不断地交换着信息,也时时存在着反馈。即便教师不是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反馈,学生的每一个行为也都向教师发送着某种信息,甚至沉默也是信息,而且是内容很丰富的信息,沉默的学生的不同表情向教师反馈着他的教学活动在不同学生身上的不同效果。因此,要在教学中及时把握住课堂反馈信息,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中新的起点。 “让学生先开口说话”就是一条有效掌握反馈信息的方法,可以使教师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避免超前,防止滞后,根据学生的认可程度决定如何因人分层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3.让学生全体全程参与
班级授课制下,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大众起点,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起点。对于一节具体课来说,教师需要了解:教学目标中的内容哪些是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的?掌握的程度如何?还有哪些知识大部分学生是不会的?所教授的知识中,哪些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哪些通过合作与讨论是可以达到目标的?哪些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了解大众起点与相关的学情,教师就可以确定哪些内容可以略讲甚至不讲,哪些内容应重点进行引导,从哪个地方入手比较好。这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尽可能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全体参与及全程参与。
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
让学生喜欢数学最重要地是让学生听懂数学,学会数学。只有当孩子们能够把将要学习的概念和已知的概念联系起来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或生活经验解释这个概念时,他们就理解了这个概念。理解了数学,学会了数学,才可能喜欢数学。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扮演失败者的角色,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更应付出加倍地爱,为他们制造成功的机会,坐下来和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寻找分析“听不懂、学不会”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补上知识漏洞,这样帮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使他们感受成功,树立起“我能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联系生活,把数学变容易
有些孩子不喜欢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觉得数学太难了,加之课堂上教师过高的要求,使孩子望而生畏。有的孩子对数学学习投入比其它学科都大,但成绩最差的仍是数学。久而久之,孩子们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乃至放弃对数学的信念。我们过去更多地是关注教师如何去上好每一节课和学生如何刻苦地学好每节课的知识,让教师学生一味地适应教材。现在我们教师真的应该设身处地为学生想想,要还学生一个充满活力地数学课堂。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就应该把数学变得容易一些,不要过高地去追求脱离生活地东西,要想办法让孩子能接受,也乐于接受。
三、创设实践情境
有很多知识学生是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并理解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很注意适时、适度为学生创设这样的实践机会。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这一课时,需请同学提前就准备一张自己最喜欢的照片(4寸),然后提问:“既然这么喜欢要怎么保存它?”引出做相框, 引出课题。让学生知道做相框其实就是求周长,然后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工具(绳子、尺子)测出照片的周长,同学们很开心能有机会自己解决这样从未接触过的问题,所以热烈地讨论着方法,积极地出谋划策,经过大约10分钟的实践,学生们开始争先恐后地说着他们的方法,结果可想而知,无论是用绳子测的,还是用尺子测的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而且在总结长方形周长=(长+宽)×2时也很容易。实践活动将数学的书面知识通过合作、动手等活动变得“活”起来。
营造寓教于乐的数学课堂氛围
把生活带进课堂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让学生学有价值的必需的数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且操作性强的素材,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联系实际,让学生对学习时时保持亲切感、新鲜感。
如:在教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时,以例一[铅笔5角,买3支;篮球每个70元,买2个;鱼每千克9元,买4千克。]为基本内容,进行变形处理,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王平家开了一家商店。一天,王平正在帮妈妈卖东西,这时来了一位顾客说:“小朋友,我要买3支铅笔,2个篮球和4千克鱼。”王平说:“铅笔每支5角,篮球每个70元,鱼每千克9元。”这样的题目虽没有例题精练,但却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通过这样的题,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的数学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长期以来,数学课堂给人的印象一般是“枯燥”“乏味”,如果没有一定的教学技巧,很容易让课堂变成“灌鸭”。如果让孩子们在他们喜受的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就能使孩子们将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学习也就更有兴趣。 如在教学《分一分(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分一分”的游戏。课前我准备了2个苹果,带着苹果上数学课引起了学生们的注意。我请几个学生上台进行“分苹果”的游戏,学生兴味盎然,2个苹果分成4份、8份,从而自然引出分数的产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印象深刻,充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另外,我还设计了把一个圆纸平均分成2份、4份等游戏,再次让每个学生都在游戏操作中感受分数的意义。
数学课堂中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乐趣,促使每个学生都充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的三维目标也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学完“角的初步认识”,教师设计这样一道题:下面这个图形中藏着几个顽皮的角,谁有本事把它们全找出来? 有的学生说3个,教师:“说得好。”有的说4个,教师:“真聪明,你又找到了1个!”对能说出6个的学生,师:“真棒,请你来当当小老师,教大家找出来,好吗?”学生从玩中学到知识,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在思考中创造、发展,每个学生都喜欢动脑,乐于思考,始终处于主动乐学的氛围之中。
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老师要不断地激励每一个学生,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应及时地给予适当的表扬,使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注重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知识、记忆、储存的过程,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的过程。如,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我先让学生在左边摆9朵小纸花,右边摆3朵小纸花,然后出示算式9+3,把操作活动和算式相对应。
为了让学生明确凑十法的计算思想,我问:“怎样移动小纸花,就能很快算出共有多少朵?”学生通过摆学具,相互比较,从而想到:先把9凑成10,再把10和剩下的小纸花相加,所以9+3=12。学生明确了方法,从而很快推导出9+5,9+6,9+7……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不仅明白了凑十法的道理,突破了教学难点,也发展了思维。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前,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明示。当学生在独立思考中遇到障碍时,我也不端现成饭给学生,而是设计问题让学生继续思考,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怎样把握好课堂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