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_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宰课堂,教师的提问技巧很关键,如果每位教师能根据学生特点,巧妙设计问题,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有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把培养学生的思维放在首位
数学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问就要偏重这方面。如:已知一个圆锥的侧面积是底面积的2倍,求圆锥侧面展开图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老师提问时不要问学生是怎样解答的,而是要问你是怎样想的,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就会告诉大家:利用面积关系建立方程,找出圆锥的母线与地面圆半径的关系(即πRr=2πr ,得 R=2r),再代入 就能算出圆心角的度数了,或者根据底面圆半径是母线的一半,侧面展开的扇形圆心角等于360 的一半亦可以。教师提问如果经常使用这种方式,这有助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又例如:教学《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节课中探索矩形菱形时,提问道: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例如邻边);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相等时呢?想一想画一画你得到的是什么图形;除了边改变,还有什么替代(例如对角线);会有什么改变?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教师如果善问,就能摆脱单一枯燥的对话式问答,就能有效发散学生思维空间。这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切忌满堂问和即问即答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
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时间保证,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这样学才能全身心的参与进来,如果教师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成功,有成功体验。那数学教学就不再困难。
数学课提问的技巧
变式设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变式设问,即在教学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或引申、推广,或变换提问方式,或变换因果关系,或从正反等不同的角度设问,培育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轴对称》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在河的同旁有A、B两个村庄,现在要在河边修一个供水站P给A、B两村供水,问在哪个位置修能使到A、B两村距离最短。 要想使学生能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这类题目,本题可以先改变题目的条件,提出第一个问题,(1)假设A、B两个村庄分别在河的两侧,其余条件不变,那么该供水站修建在何处?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原理,P点应为AB所连线段与河流的交点。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2)如何将题目中所给的A、B两村庄位置转化为在河流两侧又会如何?学生会通过问题1的迁移,联系到可以做出A点关于直线成轴对称的对称点A’,将两村庄换到河流同侧,连接A’B与直线交点即为P所在。 教师通过预设问题,变式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解题方法,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梯度设问,保持学生思维的持续性
有些数学问题,由于难点较集中,知识跨度大等原因,令学生一时难于回答,这时,要求教师所提问题要巧设难度,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按照知识的层次拆成几个小问题,分步设问,有目的地设置思维的“阶梯”,采用递进的方式,首先问浅一些,待学生正确回答后,再逐步加深,逐步一般化,抽象化,把数学的难点,分解剖析出来,为学生架设从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最终接近目标。从而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思考的积极性。
例如,正方形ABCD边长为1,动点P从A出发,沿着正方形的边按照逆时针方向运动,当它的运动路程为2010时,P点所在位置为______。当P的位置为A时,点P的运动路程为_______(用含自然数的式子表示)。 这是一道探究规律的题目,教师通过动点运动的路程,引导学生探索运动规律,先思考运动路程为4、8、12时,P点位置所在。在学生回答之后,再设置问题:如果路程是4的倍数,那么P点位置在何处?学生在领会了教师的引导意图后自然能够解决这个题目。教师的设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达到了引导学生思维连续发展和深入的目的,同时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初中 数学课堂的提问技巧
提问的内容要紧扣教学的目标要求
众所周知,有效的“问”是诱发学生能动“思”的“发动机”,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进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内容往往过于简单,所提的问题过于空乏,不能紧扣教材内容要义,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探析活动。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析教材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要求以及教学重难点,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充分概括,使所设置的问题做到精炼扼要、言简意赅,既能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又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所提的问题及任务要求,准确掌握和理解教材内容的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如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前准备环节,在研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认识到该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能根据相似比求长度和角度,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运用”和“根据定义求线段长或角的度数”。因此,在讲解概念的过程中,教师提出“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因为相似三角形是相似多边形中的一类,因此,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仿照相似多边形的定义给出,大家可以吗?”在深入感知的过程中,又提出“相似三角形具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能否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内在特征?”等问题,这样,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概括性的提问中,对该节课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提问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探析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思考分析意识,让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参与探究、分析思考活动。初中数学教师在提问手段的运用上,不能“无疑提问”,而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和解答意图,“有疑而问”,使所提的问题能够切中教学要义,激发学生探析的意识和潜能。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多样性的探究分析活动中,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如在“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关系”问题课教学中,教师设置“设一次函数y=3x-4与y=-x+3的图像的交点为P,它们与x轴分别交于点A、点B,试求三角形APB的面积”问题案例,在学生探知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解答该问题的策略是什么?”“通过该问题,你们能找出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关系吗?”这样,学生就能在启发性的提问活动中,探究问题的解答策略,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小学 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设计发散式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分析。在平时教学时有意识有目的地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使思维处于积极开放的状态。思维的灵活性不仅体现在解题的思路上,教师若能引导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大胆的设想或质疑。这种发散思维使课堂增添了许多生机和精彩,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多向发展。
尊重学生的想法。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决定着一切。教学往往是教师向学生单方面的灌输知识。然而,实质上的教学应以教师教为中心,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为前提。教学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生才能不断的激发出创造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才能,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大胆求异,提出自己的见解。
设计情境式提问,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以疑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思维,主动探究。初中学生心理特征之一是好奇、富有新鲜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兴趣点出发,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思维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巧选角度,激活思维。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跟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分不开的。要激活学生的思维,不仅要注意提问的方式,还要注意掌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在学生思维不畅或有可能受阻的时候做好启发、引导工作,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多角度的提问,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进而激活学生多方面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