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数学的教学情境

如何设计数学的教学情境?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组织课堂教学,巧妙设置疑问,积极引导学生,并激活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方法。
 

用心去把握教材
 

数学教材内容在编排上新颖活泼,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只要我们善用教材,并在恰当的时候设置一些趣味性的问题,就能成功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七年级数学第一章时,我就让学生亲自参与试验,并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他们在此过程中兴致盎然,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试着去解决实际问题,受益匪浅。在第一章学完之后,我在数学活动课上,组织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在讨论时,让他们自己提出一些想知道、想了解的问题。如:你觉得学习数学有用吗?你在学习数学时,遇到过困难吗?你喜欢学数学吗?喜欢是为什么,不喜欢又是为什么呢?你对学好数学有信心吗?……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让他们在互相启发中,找到答案,并逐渐培养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一是起始阶段,我们可以把侧重点放在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和提高学习兴趣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地感受到学习数学不仅有趣,而且很容易,让他们在一开始学就能有足够的信心,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

用趣题去激活记忆
 

如果对于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那么,记忆起来也就显得容易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对于有趣的材料容易记,也能记得牢。因此,对于数学概念,对于数学的教学内容,对于数学课堂的设计,我们都要尽量做到用特别的语言和方法,去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让他们带着强烈的兴趣去学习。例如,在教完平行线的概念之后,我给出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小猴子为什么特别讨厌平行线呢?许多学生一筹莫展,不知道如何回答。
 

我笑着看着他们,说:“好好想想,与猴子爱吃的东西有关。”这时,有一位调皮的男生举手说:“老师,是不是无香蕉啊。”我点了点头,说:“是的,无香蕉就是没有相交啊。”学生听了哈哈大笑。这样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在笑声中牢牢记住了平行线的特征。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编一些有趣的口诀,让他们读起来感到有趣,朗朗上口,也就非常便于记忆了。如不等式组的解法,可以用“同大择大,同小择小,大小小大中间夹,大大小小解不了”这样的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记忆确定解集的方法。学生既感兴趣,又不觉得厌烦,记忆起来也相当的容易。
 

如何设置合理的数学教学情境

导入数学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在讲解距离问题时可采用如下实例:受持续干旱的影响,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人畜用水出现严重问题,现某部队接到上级指示,命令他们尽快钻一口井,此井负责向赵、钱、王三个相邻村供水(三个村的位置不共线)输水,要求水井到三个相邻村距离相等,也就是说如果将三个村抽象成三个点A、B、C,如何求作一点P,使PA=PB=PC?这个点在哪儿?这个点怎么找?你能帮助他们尽快找出水井的位置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学了这个知识,你就能在平面内找到一点P,使它到其他三点的距离相等。 这种导人法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从而不知不觉地开始新的学习,很快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问题的答案中。经学生努力探索后,教师加以引导,使问题得到解决。如此,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将培养起学生“学以致用”的数学意识。
 

创设竞争性场境,扬起学习的热情
 

“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这是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的一句话。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与求学欲望呢?让他们竞争起来,也即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竞争性的场景,让他们参与其中,作为竞争者之一,在竞争中激起求知与求学的热情。 比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可以把学生分成竞争性的两队,让两个队在相同的时间内识认数字卡片,认得最多的获胜。这是一种游戏性的、竞争性的场景,学生必然乐于其中,同时也必然学习到不少知识,并且会对学习保持激情。
 

不过在设计竞争性的活动场景时,一定要注意考虑对象年龄和心理特点。不要设计过难,也不要过于简单,运作模式也不要过于老套。总之,一个原则:“让学生跳起来摘到苹果”。过难、过简、不新颖的竞争性活动,都可能使学生失去兴趣,从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方法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的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回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得力趣。
 

重视操作,发展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即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

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认识后的练习课中,我做出横截的手势设问:把一个长(正)方体横截一刀后,它的面与原来比,有什么变化吗?如果截两刀呢?这里有没有规律可找?引导学生从满足再次产生疑问。然后使学生得出每截一刀,增加两个面的规律,激发学生观察思索,寻求新的发现。
 

设置疑问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他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形象直观,设置情境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我们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让学生利用学具去摆拼,用“2、3、4……12个小正方形分别可以拼成几种长方形的方法去体验质数与合数的不同之处,以操作代替教师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利用猜想法,设置问题情境
 

数学猜想是在已有数学知识和数学事实的基础上,对未知量及其规律作出的似真判断,是科学假说在数学中的体现,它一旦得到论证便上升为数学理论。牛顿有一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当代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指出:“要成为一个好的数学家――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的猜想家。”猜想是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它具有伟大的创造性。纵观数学发展史,数学猜想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之,情境性问题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促进学生学习的高涨,步入智力亢奋状态,充分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它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条件,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切入口。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编剧的本领,导演的才能和演员的素质,才能成功地引导学生入境情。因此,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完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具有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各种理论,掌握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才能真正将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设计数学的教学情境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

  • 【全国好老师】严选全国好老师

    高学历高能力老师执教,各地经验教师,专业扎实,严控教学质量;

  • 学霸君1对1】中小学在线1对1辅导

    24h轻松上课,打破时间地域限制,针对性教学,孩子学习更专注;

  • 学习新场景】智能教学模式+大数据分析

    1对1个性化学习方案量身定制,课堂随时旁听,全面了解学习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