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引领探究_学习
小学 数学课堂如何引领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引领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学习的任务不再是满足于获取某一结论性的知识,而应注重向探索过程转变。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是个体与群体活动结合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精心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营造出积极思考,努力探索,畅所欲言的氛围,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公式》一课时,我打破了原有的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动手推导过程,得出结论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氛围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在学习了基本公式:V=Sh之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4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10厘米求它的体积?学生用刚学的公式费了很大的功夫才算出来,计算如下:3.14×10×10×[40÷(2×3.14×10)]=200(平方厘米),一般的学生是很难快速解答出来的,因此,我给他们留下了一个疑问,如何巧妙地解答呢?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学生学具模型,经过拼接把一个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
通过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变换不同的位置,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反复验算终于有几组学生举手发言,他们得出这样一个式子:40÷2×10=200(平方厘米),理由是当把拼成的长方体横放下来,则有圆柱侧面的一半作底面,高就是半径,得出V=S侧÷2×r,他们的思路是如此清晰,推理严密,又完全是一种自我发现。因此,讨论交流既能开阔学生思路,又能培养学生敢思、敢想、敢说的探究性学习精神。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参与探究中获得知识,掌握知识。
在实践运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 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问题过程,而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把探究性学习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去观察、思考、分析,从中发现某些规律,并用以指导生活实践体验探究的价值,初步形成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意识。
例如在教学《利息、利率》这一内容后,学生理解了利息、利率的含义知道了怎样求利息的方法,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可想而知。此时我安排了如下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完成: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利率,然后你积攒的零花钱或压岁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钱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做家庭小助手帮爸爸妈妈理财,算一算爸爸妈妈存的钱的利息是多少?到期后取回多少钱?怎样存最合算。学生们极有兴趣,积极进行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存钱。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对利息的理解极为深刻,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使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注重课前调查,培养了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课堂上敢于放手,促进主动探究,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能深刻体验自己的研究成果,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如何让探究引领数学课堂
(一)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生疑
有些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自然答不能很快得到教师所需要的结果,于是教师只能将答案公布,这将会使学生的主动学习被抹杀。又转回成教师传授式学习。有人形容当前的数学教学是“问题轰炸”,学生疲于接受、被动应答,几乎没有感悟、体验的空间,至于富有个性色彩的研究就更谈不上了。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构建数学的学习材料来学习数学,效果又会怎样呢?面对陌生的学习材料。学生势必会产生探究的渴望,涌动出疑惑。这时,教师如果抓住契机,组织交流,学生“研究”的热情自然会被激起。
(二)从看一元转变为关注多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例如。在一道思维训练题的教学中,教师问:“在2,4,6,7,lO这五个数中,哪一个与其他几个不同?”这时,学生思考后都高高举起小手。同学甲说:“我认为是7,因为其他四个是双数,而7是单数。”“还有别的看法吗?”同学乙说:“我认为是10,因为其他四个数都比它小。”“我还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是2,因为4,6,7,10都比它大。”同学丙说:“我还有不同的想法。”同学丁说:“我也认为是7,因为2,4。6,10都可以分成两个相同的数,而7不能这样分。”“我认为是10,因为10是由数字1和0合起来的,而其他三个数都只有一个数字。”――多么丰富的想法呀!其实,这就是学生多元化的感受。因此。课堂上。老师要以人为本,重视并拓展学生的思维,爱护低年级学生“独特”的视角,大胆地以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从答案转变为感受多元。让研究更具有张力。
(三)从“带着结论”下课转变为“带着疑问”走向课外
课堂教学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目的并非消除问题。而是要不断激起学生提问题的涟漪。使其感受不断深化。我们认为,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端点,每一课时的结束。都使他们充满喜悦与满足,并且“带着疑问”投入到更为广阔的空间去回应,拓展课堂生活。
数学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
开放教学,提高探究
开放就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教学提倡“ 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开放的课堂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方法和结果,甚至是一些失误和错误,我们应该把学生的错误当成教学资源,因势利导,这样的教学会更具有针对性,更有实际意义。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材料(一张长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五支铅笔,八块橡皮),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一些分数,学生在创造分数的同时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得到了满足。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得到互补。实践证明,实行“开放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广泛参与,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权,拥有更多的自我探索,自我表现的机会,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激励评价,引申探究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及时肯定性的表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自尊心的需求,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同时应该评价学习的过程;可以评价知识,也同时应该评价思维,能力,情感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可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如“真好”,“你的想法真有创意!”再巧妙地配合适时的身体语言;会心的微笑,鼓励的眼神等,也可适当给予物质奖励,如智慧鸟,智慧星,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被激励、成功的情感体验中认识自我,不断朝着创新的方向努力。
其实,学生也可评价教师,这样更利于融洽师生关系,从而创设一个更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除师生互评外,还可鼓励学生开展自评,互评,小组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评价,鼓励他们互相监督,互相检查,互相评议,相互补充,充分发表意见,教师适当点拨,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由自己参与评价,交流获取知识后的成功感和喜悦感,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而且能使合作、评价形成良性循环,让学生进一步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一、课堂教学融于生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在学生的眼中,数学是一些难以理解的文字,是一些抽象的符号,而我们的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所学的数学知识没有多少能应用于生活。为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我抓住孩子好玩的天性,引导学生在玩乐中获得知识,针对一些学习内容,编排了一些游戏、故事、活动。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及旧知出发,把生活中有关数学的内容、现象引入课堂,让学生感觉课堂和现实生活是有关联的,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生活问题体现数学化,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必须借助外在动作技能和显性活动才能很快接受新事物。在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把数学课程面向生活实践,更多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又充满智力挑战的活动氛围,引导学生借助生活表象学习知识,积极探究。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随处可见的,看你怎样利用数学资源。如,学生在校需要喝大量的水。我校为了学生身体健康给学生送来纯净水,大家都很高兴,但一听到要交钱都“啊”了起来。我便问怎么了,学生问:“会不会很贵?”这一问我想是个好机会,何不让他们自己算一算呢?我在黑板上写出:“一桶水5元钱,全班30人,假设一天最多喝2桶,请大家算算每个人一个月喝水大概会交多少钱?”问题出来后,学生兴致勃勃地算起来。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想法逐步完善。在探索学习中,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运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具体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丰富而多变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在每节课上,我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让学生学以致用。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引领探究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