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情境的创设方法_学习
小学 数学情境的创设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心理,利用不同事物,不同形式精心为学生设计恰当的数学问题情境,营造出宽松的、愉悦的教学环境,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数学情境的创设方法。
联系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中的许多抽象问题往往来源于现实世界。教师要结合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组织开展数学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参与率会大大提高。
如《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中,开始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学校要开家长会,你如何让家长准确找到你的座位?在得出横轴、纵轴、横坐标、纵坐标等的概念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根据点写出坐标,根据坐标描点,我以教室内学生作为的某一排为X轴,某一列为Y轴,且分别规定了它们的正方向,随着X轴、Y轴的不断变化,让学生说出自己代表点的坐标,并画图找出自己的位置。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学生充分地展开思维,自信、愉悦地交流,每个学生都参与和体验。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同时体会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运用实物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过程不能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和传授,学生简单地模仿和机械记忆,而应该让学生在一定的数学活动中去探索、发现、归纳,使学生获得知识由“被动地接受”变成“主动地索取”。如《角的度量》教学中,引入角的概念时,我不在黑板上画出角的图形,也不向学生介绍角的特点,而是向学生展示实物:时钟、红领巾、张开的圆规、尖树叶等,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图形吗?”
学生看到这些身边熟悉的事物,马上产生一种亲和力和亲切感,纷纷说出自己的发现,又说锐角的、有说直角的、有说钝角的,我继续引导:“你们能把自己观察到的图形画出来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能!”学生立即在练习本上画,于是我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画,学生画出的图形有锐角、直角、钝角,接着我问:“从黑板上这些不同形状的角中,大家能归纳出角的共同特征码?”我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角的认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实践证明,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入手,创设数学情境,不仅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而且可增进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创设数学情境一
利用挑战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如,在讲《比例尺》一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
老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我们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上来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利用童话或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都爱听故事、看动画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里特点,把所学的知识融入生动活泼的故事情境中,通过故事激趣、多媒体展现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把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中。
如在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时,把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课堂,通过故事设疑:当时魏国的大臣们想了许多称象的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一个年仅六岁的曹冲却想出称象的办法。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吗?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 接下来,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片段。片中那回味无穷的情境以及情境中的数学内容使学生很快明白其中的道理。
创设数学情境二
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提出启发性、思考性强的问题,使学生感到新知而不新,难又不十分难,激发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加法”时,启发学生思考:“前面,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那么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该怎样做?自己试着做一做。”这样,会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尝试探索中去。
借助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游戏不但有趣味,儿童喜爱,而且能启发儿童的思维,容易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奇数、偶数后,上数学实践活动课时,让学生进行猜数的游戏:“你一只手里是奇数,另一只手里是偶数。请将左手数乘5,右手数乘6,再加起来,报出和是多少,就能猜出手里是奇数还是偶数。”学生们玩得很开心。通过游戏导入,新颖、自然,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利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制造悬念、创设情境,让学生因好奇而要学。例如,教学“循环小数”前,可以出一道设疑题:“4÷7的商中,小数点后面第103位上的数是几?”让学生从惊讶中产生悬念,在急于探求问题的情境中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
密切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创设再现学生生活现实的数学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学习数学。
创设数学情境三
问题情境要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
在教学中提供开放的、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在黑板上写上880 800,再问:“谁能添上适当的单位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新奇,思维十分活跃。因此,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去思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问题情境要广开渠道
数学课程资源是丰富的,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在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可开发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教师可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进而让学生自己找出条件和问题,师生一起讨论交流并解决问题。既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又使他们体验了数学的学习过程,把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问题情境要具有趣味性
无论从教育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讲,兴趣都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语道破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数学课堂中创造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更加重要。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对故事、童话、动物等都非常感兴趣。因此,可用身边的人物及童话故事、卡通动画中的人物来创设情境,充分运用这些资源,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例
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片段:利用屏幕动画出示《喜洋洋》卡通人物,再问题引导:“喜洋洋真是个好孩子,爱学习,连老师都非常喜欢他,他带来了好多的小红花,我们能帮他数一数吗?”学生都热情高涨地数起来,不但数得认真,而且很感兴趣。教师进一步用屏幕动画显示,让喜洋洋一个接一个拿出小红花,当学生数到第11个时,教师随即引导:“当小棒超过10个,为了防止混淆,你能想个办法吗?”学生会很聪明地想出把小棒捆起来的方法,这样就把学生自然地带进“捆小棒”的教学内容当中了。由此可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从小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形象“喜洋洋”入手,让学生有认同感、亲切感,从而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再用喜洋洋的小红花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现解决数数问题的方法,教师趁机引导学生观察规律:“把是10的放在一起,再看看不是10的还有几个就是十几。”这样的故事情境创设清新自然,水到渠成。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情境的创设方法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