啰嗦的父母,为什么养不好孩子?
父母对同一问题不断说教,就是一种单调的刺激,孩子慢慢会关闭自己的耳朵,你的话就像背景噪音,孩子充耳不闻。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长此以往会封闭内心不愿和父母沟通,甚至出现逆反心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超限效应”,它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说白了,就是你太啰嗦!
在啰嗦中长大的孩子会怎样?
带女儿逛花鸟市场,女儿见着各色各样的花鸟,高兴地手舞足蹈,一阵逛奔后汗流浃背,头发也湿漉漉地贴满了脸颊。看她满头大汗,我翻出包里的皮筋,想帮她把头发扎起。向来不爱扎头发的女儿,见我拿出皮筋,一溜烟地跑走了,我追在后面使劲喊:“快点过来。”我越追,她跑得越兴奋,在她看来,这更像是在玩赛跑游戏。两个人绕着花市中的铺面跑了两圈,最后我败了,皮筋被老老实实放回包里。女儿虽赢了,但赢得一点也不爽快。
后来的闲逛中,我不停地给女儿更换汗巾,还不忘责怪她拒绝把头发绑起来;喋喋不休地碎碎念惹恼了女儿,她冲我咆哮:“妈妈,你别说我了!”同行的朋友也提醒说:“对啊,你老说绑头发,我都快受不了了。”被大朋友小朋友这么一说,我才恍然醒悟,这一路,我像只蚊子一样,不停地在孩子和朋友面前,嗡嗡嗡地叫,如果换做是我早就忍受不了了。
过度啰嗦,会失去孩子的尊重
父母过度啰嗦,有时会失去孩子的尊重。在家庭里,父母是受人尊敬的。而有一种父母,逐渐失去了孩子对自己的敬爱,那就是啰嗦的父母。有位家长表示说,孩子有个习惯,每天回家就把自己卧室的门顺手关上。本来她还不能理解孩子的这种“自闭”行为,后来才发现,孩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听听收音机,收拾收拾衣物,甚至发发呆,都不愿从屋里出来,因为耳边没有妈妈的碎碎念,孩子觉得这样很舒服。
父母太啰嗦,孩子的心理可能就会从原来的内疚不安到反感讨厌再到无视麻木状态,最后被“逼急”了,还会出现“我偏要这样”,“我偏不让你如愿”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因此,时间过长、内容过多或教育方式单调重复等不良教育手段,均可引起孩子的超限效应。
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到底该如何避免超限效应,达到有效沟通呢?
指令清晰明确、现实可行:明确告诉孩子:“我希望你把桌面清理干净,给你一小时时间专心完成作业,完成后你才可以走出房间做其他事。我相信你能做到的。”指令中包含时间、任务和你对他的期待,清晰明确,现实可行。
示范正确行为,给孩子成长时间:相信孩子并不想故意犯错来惹怒父母或为难挑战父母,很可能只是他不知道或者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好。所以家长在指出孩子错误行为的同时,更应该示范正确的做法,并且帮助孩子掌握正确行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