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_学习
如何培养 初中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综合能力的核心。这就是说数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时开始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索.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初二学习“勾股定理”一章时,对于例题:点A距学校3千米,点B与点A相距4千米,那么点B距学校多少千米?此题考查定点的位置及有理数的计算,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等问题.笔者上课时,先让学生思考有哪些可能出现的情况?这样学生就会想到甲、乙、丙三个同学有可能在同一行或同一列,即在同一条直线上.也有可能不在同一行(或同一列),即三个同学位置连线构成一个三角形.而构成三角形又可能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于是教师就指出,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情况,初一时,同学们已学过,所以大部分同学能求出一个或两个答案,很好.而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情况,在学习“勾股定理”一章后,同学们就会得到答案.构成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的情况,在以后学习中,同学们也会得到答案.
积极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熟悉的实际问题.新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读一读”不仅能扩大知识面,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比较受欢迎的题材.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
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不善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在教列代数式时要有意识的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
数学思维锻炼一
知识的总结归纳过程中,系统的归纳、概括出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贯穿在整个中学数学教材的知识点中,以内隐的方式溶于数学知识体系。要使学生把这种思想内化成自己的观点,应用它去解决问题,就要把各种知识所表现出来的数学思维适时做出归纳概括。
概括数学思维要纳入教学计划,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思维的提炼概括过程,特别是章节复习时,在对知识复习的同时,将统领知识的数学思维方法概括出来,增强学生对数学思维的应用意识,从而有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中要充分展现知识形成发展过程,揭示其中隐涵的丰富的数学思维方法,使学生阶段性地得到数学思维方法的体系,从而系统化。
培养合作学习的思维能力
所谓数学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这是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主要致力于构建一种学习群体。通常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其实知识不是单纯的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各方面的因素,充分利用学习资源,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获得的更多。
这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取的方法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去发现,而教师的主要职能是积极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去获得知识的。正由于早年在美国兴起的合作学习,因其先进的理念,有效的形式,出色的效果而成为当今新课标所倡导,其意义在于:一是采用这种方式学习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的培养。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小组或团队为完成共同的任务,互助互动之中会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要求每个学生会同其他合作伙伴的配合,既积极主动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又善于融入小组的整体工作,支持他人,倾听意见,互动交流,协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数学思维锻炼二
习题课:习题课的选题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通过这些习题的练习与讨论,起到巩固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作用。习题课应当特别注意以下两个环节。〈1〉审题环节;〈2〉题后小结。这两个环节都可以尽情地进行启发式教学,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目的性、完整性。
新授课:在新授课的教学时,教师必须真正通晓知识的基本结构,挖掘教学内容的内涵,暴露数学家的思维过程,经历一番科学家发现一个结论的“浓缩过程”,了解学生学习的层次、方法、效率,以学生的思维进角色,暴露教师的思维过程,将隐性的思维过程显现。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及知识的新奇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或给出特例,启发学生归纳出一般结论,或注意变换题目条件,引伸出另外的结论,用学生的脑袋代替老师的嘴巴,当好学生思维的导游。这都是锻炼学生创造思维的好机会。
复习总结课:复习课既不能被大量的习题代替,也不能仅仅是知识的重复与再现,而应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按因果、递进、逆转关系进行纵向串联,并把分散于各章节中的有联系的知识进行横向联合,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综合归纳,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使之系统化。这样就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秩序性与层次性,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形成。
数学思维锻炼三
设置悬念,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进而调动起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我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式子:632-622,582-422,并让学生在10秒内计算出结果。学生暂时是不可能完成计算任务的。然后放映一段有关的智力抢答录像,抢答中,主持人语言刚落,就立刻有一个学生抢答说是125和1600。其速度之快,简直让人咋舌。目睹录像中的学生以如此快的速度算出结果,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悬念,为什么他能计算得这么快呢?这时我告诉学生学习了“平方差公式”后,大家也会有如此神速。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满怀期待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且把所学知识牢牢地记在大脑中。
设计探究式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层次,对学生来说,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我让学生做下面这道题: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3a-2,2a+3)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相等,求a的值。有些学生想到列方程:3a-2=2a+3,求得a=5,就以为大功告成了。而另一些学生列方程:(3a-2)+(2a+3)=0求得a=-0.2。这道题有两种情况,点P的横坐标与纵坐标除了相等之外,还可以是互为相反数,学生如果考虑到分类思想的应用就不会把认为容易的题目做错了。在分析这两种错误解法的原因并订正后,我没有到此为止,而是继续提出问题:如果要使答案是a=5或a=-0.2,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培养初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