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别再这样做,会造成孩子心理阴影!
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做啥都做得好,听到别人对自家孩子的夸奖。事实却并不是这样,有些孩子从小就懂事优秀,认真学习,而有些孩子却调皮捣蛋,学习不上心,成绩也不太好。在大多数父母眼中,孩子成绩不好主要是孩子贪玩,学习不认真,并没有从自身找原因。其实,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方法不当,也是会影响到孩子的成绩。
1、唠叨没完
唠叨是妈妈们的通病,也是孩子们反感父母恩多缺点。当孩子放学回来,一直看电视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是不停地催孩子做作业呢?父母之所以唠叨,是觉得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不合自己的要求,但又怕孩子不上心、不改正,因而时时提醒、事事提醒,这样就形成了唠叨的习惯。
而孩子呢,又恰好反感父母这样的做法。在孩子看来,有些话说一遍已经够了,没有必要不停唠叨。过分唠叨,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甚至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专门和父母对着干,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糕。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做父母的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唠叨。
2、不停训斥孩子
当孩子考试考差回来之后,你会怎么对待孩子?大多数的家长第一时间都是训斥孩子,有这样的语气让孩子努力学习。然而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家长情绪更加低落,孩子非常不开心,甚至紧张害怕。于是,渐渐地,孩子就失去了自信,开始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
这种教育方法的坏处是慢慢显露出来的。孩子们即使知道家长的训斥并没有恶意,但会在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开始怀疑父母对自己的感情。不管父母之前多么在意日常感情的培养,每天的训斥足以把这一切抵消。所以,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不要急着批评,静下心来和孩子面对面谈一谈,弄清楚前因后果,耐心地引导孩子。
3、对孩子要求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但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不完善之处。很多父母过度关注孩子,对孩子期望和要求过高,都是对孩子非理性的爱。这种失去理智的爱会与孩子内心最强大的力量——成长的力量为敌,绊住孩子的脚步,束缚孩子的心灵。
父母的过高要求,会使孩子经常得不到接纳和肯定,以至于无法形成客观的、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也就无法建立起必要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失去内心的快乐。所以,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家长就要接受孩子所有的一切,包括他的身体、情感、行为、智力、创造力等等,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甚至是缺陷,以及孩子犯下的错误;尊重孩子的特点和需要,不以自己的期望来要求孩子。
4、总对孩子愁眉苦脸
父母的脸色可以令孩子在瞬间从天堂落入地狱。刚才还阳光灿烂,转眼就暴风骤雨。有些时候孩子并未做错什么,但那一副“不见天日”的表情,却使孩子终日不得舒畅。
长久下去,孩子会越来越不自信,对周围世界怀有疑虑,做事缺乏果断性,总是思虑再三,唯恐哪一步走错,而影响到别人。而周围人的不愉快,很容易传染到他们身上,有的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感觉到自己是不是总给别人带来麻烦。因此,无论家长在外面有多大的火气,有多少负面的情绪,都不要带到孩子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