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_学习
如何设计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
如何设计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创设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动手操作活动是重要环节。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一、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小学数学活动设计须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和好胜。其一,“好奇”是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探究知识的原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活动的设计中,务必考虑数学活动的方式选择、过程引导和环境特点等因素。也就是说,在数学活动中,只有学生的发现欲、研究欲和探索欲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到激励,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并达到预期目标。其二,“好动”是建立在学生知识模仿的基础上,因此,数学活动内容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动手能力,即教师根据数学知识特征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让他们通过游戏、观察、拼图和制作等活动,获得数学结论。其三,“好胜”是学生前进的助推器,它能促使学生持续探究,追寻真知,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设置悬念、组织竞赛和表彰鼓励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二、活动设计要活而有序,要具有可操作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忘我地投入课堂活动时动起来,这样的课堂才能迸发出生命的活力。其次,一堂课的活动既要灵活多变,又要活而有序。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既要考虑其多样性和灵活性,更要考虑其有序性。课堂活动要做到富于变化,难度适中,连贯紧凑,循序渐进。一般来说,活动顺序的安排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理解到运用的原则,要使学生活动之后感觉到进步,获得成就感。最后,教师要发挥组织、引导和调控作用,使活动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保障学习过程顺利进行。一要合理分配每个活动的时间,随机调控课堂节奏;二要考虑每个活动的注意事项,活动前要提出要求;三设计的活动要便于操作,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三、设计活动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能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关系到这堂数学课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活动材料的种类和有限的时间,深挖每一种活动材料的价值,使其最大限度的为发展学生思维服务。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准备了正方形的纸把正方形的纸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用彩笔涂其中一份说说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学生就按照教师的要求很快操作完了也很快说出了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而学生涂色得到的四分之一是完全一致的。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扎实有效。
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一、预设与生成的和谐
预设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对教学过程进行事先的设计与安排,也就是预案。其重点关注的是文本,一般来讲有经验的教师都能做到;而生成则是体现教学的动态与开放的一面,其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对教师教学机智是一大挑战,同时也是课堂关注学生个体发展,二者又可互补。课程实验走到今天,课堂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已被大多数的校长、教师所关注,学生怎么想、怎么说,教师给予了什么样的放大或引导,已经是教学教研关注的热点。因为只有教学关注了这些生成的课堂资源,课堂才不只是师生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经历生命的历程,从而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课堂呈现生命的教育理念。那么,教学预设时能考虑什么呢?1、我希望我的学生去哪里?(目标)2、我的学生在哪里?(学情)3、怎么到那里(经历)4、是否达到?(评价反馈)
二、教与学的和谐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元素,教学中通常讲是两个作用的关系,二者的和谐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我们努力做到:1、教不越位。即在激趣中质疑、点拨思维、练习反馈时,“教”着力在“导”、服务于“学”。2、学要到位。即听清楚、看清楚、说清楚、做到、练到、想明白,让学生的学由多种感官和思维活动共同支撑。3、及时适度的归纳必不可少。没有归纳和总结就没有认知和思维的提升,这时“教”应起到把握时间这个火候。
三、师与生的和谐
还是中国古代教育中一句“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就道出了和谐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把微笑和鼓励带进课堂,但喜欢还不能保持对学生对长时的吸引,只有让师生相互喜欢、建立信任、欣赏的心理不断变化,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经历生命的历程。让学生体验到帮助是真诚的、欣赏是真心的、学习是快乐的和幸福的,这时他(或她)还会不敢吗?还会不愿吗?曾经听到全国名师黄爱华、张齐华、徐斌等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其中共同之处就是课前总要和孩子们随便聊聊,从认识开始在不知不觉中便学习开始了。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小学数学兴趣教学
手脑并用,促进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之一是活泼好动。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并要求学生在操作时,做到边看、边想、边动手,有时还要口述操作过程,这样做既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心理需求,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分小棒,弄明白怎样分才能使每一份同样多,怎样分才能知道可以分多少份。这样做,学生对被除数、除数、等分除、包含除等概念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在教学简单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动手动脑,通过剪一剪、做一做、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学生就会对图形的特征和公式有一个直观和深刻的了解,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用结合,巩固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都是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便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小数的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而学生对生活中的商品价格却是极为熟悉。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设置模拟现实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做营业员和顾客,用自制的纸币进行商品交易。营业员们认真地用“元”作单位为商品标价,热情地接待顾客收钱,找钱,顾客们则高兴地选购商品,看价付钱。在活动中,学生们在快乐的环境下初步认识了小数的加减法,还尝到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甜头。又如,学习了“统计的初步知识”以后,可以让学生把本班的考试成绩制成统计图表,或将全校人数根据各班男女生人数制成统计图表;学习了正反比例应用题后,可以让学生利用影子原理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等等。
数学思维训练
1.用小故事导入课堂。用小故事导入是创造合理的人文情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比如笔者在讲求被减数应用题时,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有一天,懒羊羊饿了,跑下山来找吃的,忽然它发现路边有一个箱子,打开一看,里面装的是一些苹果,就拿出6个,又数了数箱子里还剩7个,懒羊羊特别想知道箱子里原来有多少个苹果。这样就抓住了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投其所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思考所要解决的问题。又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在知识这个大宇宙飞船里,有一个奇妙的图形王国,图形王国里有很多的宝藏,你们愿意开采吗?这节课请‘小叮当’带我们一起乘坐飞碟到奇妙的图形王国去探宝,只有经过五道智慧门,也就是‘小叮当’提出的五个问题,才能到达图形王国,受到国王的接见。”这时,学生为了能顺利地到达图形王国,一个个精神百倍,身子坐得很直,眼睛盯着老师,带着浓厚的求知欲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2.问题情境导入。人类对悬而未决的事情抱有探知的好奇心,尤其是儿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盛,因此设置有价值、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十分必要。例如:在教学最大公约数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教师的一间厨房长2米、宽1米,请同学们帮助老师算一算这间厨房的地面要铺正方形砖需边长为几分米的地板砖,才能做到既整齐又节约,有几种铺法,怎么铺。如果老师想铺快一点儿,哪一种方法最好呢?笔者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3.游戏导入。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游戏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比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计算时,笔者让课前分配角色的同学一起到讲台上,对同学们说:“我们来做个游戏,左边这些算式:34-7、47-30、54-7、71-8、93-9、63-40;右边依次是23、27、63、17、47。现在请台上的同学分别找与自己相等的朋友,台下的同学担任评委,评判台上的同学各找得对不对。”一声令下,台上的同学各自行动了。在游戏结束后,请找到朋友的同学说明自己如何找到自己的朋友,其他的同学对台上角色评判对不对;也请找不到朋友的同学说出为什么自己找不到朋友,说不完的由台下补充。由此学生对两位数的减法都得到充分体验。如此新颖、有趣的课尾,既巩固了新知,检查了效果,发挥了创造性,又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良好的效果。因此,合理地利用游戏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如何设计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