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设计教学目标_学习
小学 数学如何设计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如何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标高,即教学要求。它也被称为行为目标或操作目标,是用表达行为的词汇(如操作、叙述、计算、解答等)来指明可以测量的能力,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需层级递进,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课时教学目标层级递进可以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就知识技能的习得是有层级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4个层次。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这种从低到高逐层递进的不同认知水平,反映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步内化的要求。另一层含义是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新课程标准的一条核心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发展。由于每位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学生自身思维方式、思维水平的不同,决定了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这也就决定了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不能搞一刀切,既要体现统一要求又要区别对待。如果让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就同一内容达成同一目标,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应准确把握学生课前目标的达成度,而后分层提出要求,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样,倡导算法、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等,其都是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有收益。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阵地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具有统帅全局的作用,具有导向作用和调控作用。教学目标一经确立,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去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一切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去展开。可见,课堂教学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这并不是说每节课就一定要达成既定的目标,况且三维教学目标也不可能靠一节课或短时间就能完成。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去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能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合作学习,力图给学生提供“再创造”的通道。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转化成数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学习、去领悟。课堂教学切忌因对知识技能目标的忽视,而导致教学只有热闹、流于形式的过程,学生没有掌握后继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一种华而不实、无功而返的教学;也要避免出现教学中过程性目标的缺失,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水平和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严重受限。
数学创新教学方法
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作业。
学生经过教学和课堂练习掌握了一些知识,虽然也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因为这些实际问题都经过加工处理过,学生往往很快会忘记,如果能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一些作业,学生形象深刻,会容易记住。如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因为学生对于占地面积和表面积极容易混淆,我拿出六块同样大小的木板,并请学生量出三块木板的长、宽和高,做两次安放:第一次将三块木板并列平放在地上,我请学生计算出这时三块木板的总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然后我再将另外三块木板重叠平放在一起,放在地上,再请学生计算出这时三块木板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通过计算,学生很快知道,三块木板重叠平放在一起放时的占地面积小,占地面积的大小同木板的表面积并无关系。这样使学生对占地面积和表面积这两个概念加深了理解。
我再请学生思考将三块木板并列放在地上,这时三块木板的表面积和是多少平方厘米?将三块木板重叠平放在一起时,三块木板的表面积和又是多少平方厘米?我再将三块木板竖着重叠放和横着重叠放,并请学生根据已知的数据分别求出三块木板平着重叠放、竖着重叠放和横着重叠放时三块木板的表面积和各是多少平方厘米?这样使得学生既较好地掌握了表面积的概念,并使学生懂得了不同的放法表面积是不同的。为了加深学生对表面积和体积概念的掌握,我还要求每个学生从家中拿来一只火柴盒,让学生量出它的长、宽和高,并提问学生,火柴盒的内盒如果不拿出来,这时求它的表面积要求几个面?如果将内盒拿出来,不计火柴盒的厚度,求做一只内盒要多少材料?要求几个面?这时相当于求什么?如果求火柴盒的外壳要用多少材料,又要求几个面?这时又相当于求什么?
重视实践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与脑的这种联系,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实践操作,并指导学生在操作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因地制宜,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已有教具或制作的教具,演示和让学生亲自操作等手段,为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参与的机会,达到使学生眼看手动,思维和动口相结合。在教学中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使学生身临其境,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操作的过程精心组织指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活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领会了知识的更新与前后联系,使其学得轻松愉快。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使其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建立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
,
学霸君1对1-智能测评+个性化提升,学霸君严选全国好老师1对1辅导,先学习满意再付费!学霸君在线1对1,大数据精准测评+智能场景辅导!智能场景家长实时监督
■ 年级:初中/高中/小学/中考/高考
■ 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
■ 中小学在线辅导,全程陪伴式学习
,
幽默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气氛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因素,也是构成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表明,只有在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才能与教师一起把课堂教学搞得有声有色,共同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教学中的幽默恰能起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之功效。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的一节练习课上,我让学生填合适的单位,一张床的长度是2(?摇?摇),有学生说是2厘米,我没有马上肯定对错,而是开了个玩笑:“老师第一堂课就讲过,同学们的小手指甲的宽就是1厘米,今天老师布置一个任务,晚上睡觉时就睡在自己的小手指甲上,看看有谁能睡得下。”
学生们哄堂大笑,进而那个说错的同学马上说:“我知道了,不是2厘米,而是2米!”同学们都会心地笑了。又比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少数学生由于粗心、马虎,在读写整千整万的数时,不是少写少看一个0就是多写多看一个0,在订正作业时,我强调:“小朋友们的眼睛看数字时一定要小心,不然会出笑话,假如妈妈吩咐你去买标价为1200元的电视机时,如果你不小心把1200元看成了12000元,那个卖给你电视机的人肯定悄悄的窃喜‘我发财了!我发财了!’”学生在活跃、轻松的气氛中,明白读写整千整万的数要仔细。这就是教师幽默、形象地发挥出来的教育功能。
小组讨论,活跃学习氛围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那么营造畅所欲言的良好的课堂氛围最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课堂上可引入小组讨论机制,要让不同的观点形成争论的意识. “理不辩不明”,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同学间的小组讨论活动,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学生们相互启迪,相互补充,从而达到认知趋同,接近真理. 教学中,让学生形成“小组因我而棒,我以小组为荣”的集体观念,为学生创造出人人机会平等、争取表现自我的情境,在活跃的氛围中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教学“时间”时,我设计了如下的讨论内容:三名同学约好八点之前一起在科技馆聚齐. 小亮七点过一刻到了,小美差一刻八点到了,小星七点四十五到了,他们谁到得早?谁到得晚?学生们开始议论纷纷,并形成几种答案. 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热烈讨论的学习氛围中.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员间的争论、协作与探索,形成了关注的焦点与学习的欲望. 因此,教师营造适宜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自由的课堂气氛,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交流情境,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就能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索,真正实现对新知的自我内化.
优化数学思维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形成一种僵化的模式,以课本为主、以教师为主。课本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与学之间是一种原封不动的信息传递关系。教学方法又以教师满堂灌为主,学生则是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容器。容器尽管不同,教师灌注的只是则是一视同仁、千篇一律。完全抹杀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束缚了学生个性思维的翅膀。新课程倡导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全盘告诉学生解决问题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化教学,也就是说全体学生能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以及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学会创造,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则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和热爱数学,让学生发展创新思维的能力,重视数学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情感认知投入,学生的投入是其发展的基础,以学生投入为基础的数学教学,可以正确理解和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强化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有效学习机制。教师要把“教数学”变成学生创造性的“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活动”的数学。2给学生的发展营造宽松的氛围
数学的问题情景在不同的理念支持下可以有不同的安排,但最主要的是能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的重点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对自己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地讨论思考,自己得出结论,最终得出答案。也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故意用错误的问题或片面的说法引导学生的参与,自己分析解答,最终确认正确答案。同样为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达到知识迁移,可设置旧知识的问题链让学生在参与学习中及巩固旧知识又获取新知识。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性,适时的将生活的热点焦点问题引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综合理解并学会运用课本知识去探索实际事物,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和认识过程是相互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一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而是把对一个教师的好恶带到这一学科的学习中去,常常因为不喜欢某科任课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所以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爱好数学、学好数学,教师必须和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习上帮助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特别是要对后进生进行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3激发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以上就是
小编为您整理小学数学如何设计教学目标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
栏目查看。
学霸君是专注于中小学生在线一对一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学习平台。旗下学霸君1对1严选全国好老师,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辅导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全科目。学习新场景+智能大数据分析,让中小学生更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老师,学习更高效。